網站無障礙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站內搜索

不斷擴展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廣闊道路(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發佈時間:2025-03-25 10:36:39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陶慶梅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新大眾文藝的創作者們,紮根中華大地,面向現實生活,立足於當代中國的偉大技術成就,駕馭著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觀眾挑剔的審美需求中精進發展。他們在訴説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樸素道理,也在不斷擴展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廣闊道路


新大眾文藝這一嶄新概念,既是對新時代文藝創作新現象、新成果的概括,也是從理論上對文藝為人民服務、文藝如何為人民服務這一系列命題的新思考。

新大眾文藝,首先破除了專業與業餘的嚴格區分,對當前藝術越來越專業化的傾向是一種微妙的克服。創作走向過度專業化,是藝術的頑疾。藝術當然需要專業基礎,每一種藝術創作都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夫,然而一旦走向過度專業化,封閉在自己的圈子裏,就容易與廣大讀者、觀眾群體脫離開來,成為“圈子”藝術。這些年常常被詬病的“紅包評論”“面子評論”現象,其實質,正是藝術因過度專業化而自我封閉。

但藝術過度專業化的問題,又很難從內部破解。近些年來,伴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藝術創作有了新的平臺,大量非藝術圈的普通人有機會成為創作的主體。他們借助新技術提供的生産力與傳播力,把自己對日常生活的樸素情感,通過文字、影像、舞蹈等各種藝術形態表現出來。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以主體身份參與到大眾文藝創作中來。在2025年總臺春晚上,無論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一起高歌的《偉業》,還是來自大涼山的孩子們齊聲合唱的《玉盤》,都感動了無數觀眾。這些表演者可能在技巧上不那麼嫺熟、沒有那麼專業,但在他們質樸的笑臉與熱情的歌聲中,呈現出的是一幅藝術與生活聲息相通的熱烈景象,是新時代文藝在大地上蓬勃展開的生動畫卷。

專業與業餘區分的打破,還表現在近些年中國文化産業的大發展,給了普通創作者更多機會,使得他們能夠進入到創作的核心領域,在更大的平臺上一展身手。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導演餃子並不是科班出身,科幻作家劉慈欣開始創作時也不是專業作家。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才;而伴隨著文化産業的不斷發展,“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一定會越來越開闊。

新大眾文藝另一個特點是“新”:文藝是新的,大眾也是新的。伴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高等教育的普及,文藝受眾群體的趣味、特點正在快速變化。中國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視野開闊,接受的訊息非常多元。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幾乎所有的國際藝術最新成果都成為滋養中國青年觀眾的養料。中國年輕觀眾的審美感覺,既是通過欣賞世界多元藝術培育起來的,又是從中國土壤裏成長起來的。他們享受著世界藝術的美妙,卻又對中國自身的美學有著與生俱來的親近感,開始有了更為“高級”的現代審美追求。

正是在觀眾這種苛刻的審美眼光中,我們的藝術創作不斷與時俱進,用現代的藝術表現方式呈現當今中國的審美風範。比如舞劇《只此青綠》,創作團隊綜合燈光照明、演員造型、服裝道具、舞臺構型等現代舞臺技術方案,結合舞蹈演員舞動帶來的色彩搖曳,完美呈現古代畫軸中層層疊疊的豐富色彩,展現壯麗山河是如何的氣韻生動!再如影視劇《清平樂》《清明上河圖密碼》等,創作者深入中國傳統的風俗人情、生活禮儀之中,嘗試用現代攝影技術的各種手法,將傳統中國的風雅之美綻放在熒屏上。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遊戲《黑神話:悟空》的出現,顯示出中國的神話元素正在成規模地融入現代藝術創作中,古老的神話故事與今天的青年一代相碰撞,正在以全新的中國審美走向世界舞臺。

新大眾文藝,是在文化産業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同時也在塑造著中國特色的文化産業。文化産業本身帶有工業屬性,其特點就是要快,為了快就會出現模式化、套路化的弊端,出現過度消費文化的傾向。但中國的文化産業發展路徑卻是獨特的。近些年,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中國的大眾文化不斷走出西式文化工業的窠臼,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産業之路。比如,《黑神話:悟空》和《哪吒》《流浪地球》系列,這些被稱為“重工業”的文化作品,卻都以近乎“手工”的方式,以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苛求,以及對現實生活熱情澎湃的回應,探索出中國文化産業的獨特道路。

中國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哺育著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創作者。他們以自己的創作,讓中國的文化産業超越了冷冰冰的成本計算、流程化的藝術生産,更多進入生於斯長于斯的人民的情感深處。比如康洪雷執導的電視劇《父輩的榮耀》,開篇就是一個長鏡頭,我們跟著這個鏡頭,跟著開往森林深處的小火車,一同進到林場的職工宿舍,進到923工隊隊長顧長山的家裏。這個長鏡頭悠長且深情,以漂亮的現實主義影像語言,預示著這是一部深入林場工人日常生活的電視劇,預示著它將溫情而堅定地陪伴在這些面臨轉崗困境的老職工身邊,注視著基層黨員如何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年輕導演費振翔以樸素明亮的影像風格,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含蓄雋永的場面:開學第一天學生們冒著大雨的艱難跋涉,張桂梅與教育局局長、副縣長一次次的爭吵,張桂梅與教師黨員重溫入黨誓詞後的激動……

蓬勃生長的新大眾文藝,正在塑造著古往今來最為獨特的中國藝術面貌,也為世界的文藝發展提供一個全新樣本。新大眾文藝的創作者們,紮根中華大地,面向現實生活,他們堅信藝術與生活的樸素關係,堅信藝術就是要表現這個偉大時代普通人的樸素情感。他們立足於當代中國的偉大技術成就,將現代藝術的一切技術手法,毫不客氣地運用到對中國傳統審美的再創造上。他們駕馭著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觀眾挑剔的審美需求中精進發展。他們在訴説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樸素道理,也在不斷擴展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廣闊道路。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5日 20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