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就在家門口 重慶江北文旅十年蝶變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0-24 15:53:00 編輯:珍珍

重慶市江北區現有文創街區9個,總開發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文旅類市場主體總量近4000家,今年新辦文旅企業增幅最為明顯,同比2021年增長約18%;2021年以來江北文旅業一舉拿下6塊國家級金字招牌……

如果説建築是一座城市的骨架,那麼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一座有品質的城市,文化會融入城市發展細節,讓人忍不住細細品讀和回味。近年來,江北區將文旅發展作為落實“四個率先”、建設“兩高”示範區的“底色”,緊盯擔好“兩副擔子”,以人文為線,活化文物,精雕街區,串起“文化珍珠鏈”,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文旅遊環境,推進江北文旅發展華麗蝶變。

讓文物“活起來”厚植城市人文

測候亭、保定門、徐悲鴻美術館……在江北的文物版圖上,一顆顆遺落的“明珠”被重新修整、擦亮。近年來,江北區將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融入“一帶雙核五片區”建設之中,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出深厚的城市人文底蘊。

目前,全區已協調財政修繕資金近億元,相繼完成重慶徐悲鴻舊居、測候亭、文峰塔、魚嘴普渡寺等12處文物保護性修繕,其餘正加快推進。在北濱路沿線,一條“文化珍珠鏈”正在串起,一道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正逐步回歸人們視線。

讓文物活起來,不僅在於修復外觀,也要把文物故事“講活”。圍繞徐悲鴻等近現代文化名人在盤溪黑院墻、石家花園等地大義籌款抗戰的愛國故事,先後舉辦“汲登百丈路迢迢”“往來千載間”“藝道家傳”“大奇至美”“周恩來珍品展”等5期國家級水準展覽,厚植家國情懷,日均參觀達到場館承載量的99.6%,接待群眾超5萬人次。深度挖掘“三·三一”紅色革命教育陣地歷史,打造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僅2021年就接待各類參觀學習團體165家,受教育群眾達2.3萬人次,成為廣大黨員幹部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增強信仰力量的“加油站”。

修繕好,更要保護好。“目前,全區55處區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全部建檔,按規範標準依法開展日常保護管理。劃定3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確保文物周邊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護。對全區79處不可移動文物都分類建立安全責任清單,分別與30個鎮街、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每年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讓街區“亮起來”重塑城市美學

九街有個單位、鶯花巷、北倉……這些江北的熱門打卡點,都是城市二次更新融合發展的“碩果”。在對老舊廢棄廠房、文物、老居民小區等進行城市更新中,江北區文化旅遊委不斷探索推進文旅産業、公共文化服務、文物保護與利用在公共空間上融合,拉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重塑城市美學。

在特色街區打造過程中,以“項目化”推進文物在建設“高品質發展示範區”中賦能增效,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

整合徐悲鴻美術館、徐悲鴻小學、徐悲鴻舊居及周邊老舊小區,啟動實施徐悲鴻藝術街區,打造重慶人文藝術新高地,未來可期。

圍繞豐富洋炮局1862文化內核,引入落地重慶國際舞蹈中心項目。完成江北嘴東升門修繕工程,實現與江灘公園同步開放,成為年輕遊客的網紅打卡地。

聚焦江北嘴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和長嘉匯大景區江北嘴片區,開展文物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明玉珍、測候亭等陳列館改造升級,完成塔山公園文峰塔及江灘公園保定門等多處文物亮化,指導協調金融博物館建設,為江北嘴注入全新的人文金融魅力。

目前,江北區現有文創街區9個,總開發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已建成7個,包括不夜九街、北倉文創街區、天怡文創園、喵兒石文創園、鯉魚池42號、九街有個單位、鶯花巷等,入駐企業2000余家,年接待遊客約1200萬人次。徐悲鴻藝術街區和洋炮局1862即將建成迎客,規劃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為江北文旅再添亮色。

下足“繡花”功夫提升品質服務

“江北區真是下了一番‘繡花’功夫,在書院選址、室內佈局、書籍選擇上都精心規劃。”北濱一路漫行步道上的隨棠書院,正是江北文化珍珠鏈上一顆小小“明珠”,以小巧精緻聞名,負責人孫嘉苑對此感慨頗深。9月,一座建在森林中的圖書館——鴻恩寺圖書新館也正式開館。

近年來,江北區文化旅遊委以“品質化”推進文旅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用,助力“高品質生活示範區”惠民利民。

圍繞商業區、景區、居民住宅區、學校等,利用空置物業,在來鹿寺社區、三洞橋社區、禦龍天峰社區、字水中學北區等13個點位佈局建成城市自助書房,覆蓋周邊群眾約20萬人,基本構建了15分鐘公共閱讀服務網。

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從過去的“大鍋飯”變成了“點餐”。中秋前夕,江北區文藝小分隊為南洋商業銀行送去一台定製版的中秋文藝匯演。“在銀行看演出還是頭一次,雖然漂洋過海而來,江北區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南洋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説道。

今年以來,江北區文藝小分隊已先後向智飛生物、南洋商業銀行、軌道交通4號線西延伸段建設工地等送去定製版演出30余場,服務群眾約6000人次,好評不斷。

江北區文化旅遊委還與區教委加強合作,將文物融入學校思政、歷史等課程,與鯉魚池小學聯合打造“小鯉魚”遊江北研學課程,先後組織近千名學生在歷史文物遺跡場景中開展歷史及思政課教學,點讚如潮。下一步,區文化旅遊委還將對準企業、工地等,推出群眾所需的定制服務。

開展文物點免費開放、免費講解、免費活動“三免”行動。重慶金融博物館、徐悲鴻美術館、明玉珍陳列館、測候亭等六大文博場所,常年舉辦文博展會活動,保定門、東升門等12處歷史遺跡點位,全部免費預約參觀,並部分提供專業解説,2021年接待群眾近8萬人次,群眾滿意度達96%以上。

為貫徹落實全區優化營商環境大會精神,江北區文化旅遊委靠前一步,用心用情服務企業,提前向企業開展政策解讀和行政幫扶指導,幫助80余家企業解決選址問題。此外,江北區文化旅遊委還建立了文旅企業管家服務機制,以班子成員為主開展定期聯繫走訪,幫助企業解決問題。今年以來,累計走訪文旅企業128家次,收集員工社保、銀行貸款等方面問題及訴求73個,實際解決27個,協調相關部門處理46個。協調解決旅行社旅遊糾紛案件98件,涉及金額近24萬元,調解成功率近96%。

江北文旅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吸引了大批文旅企業爭相入駐。截至目前,江北各類市場主體近4000家,今年新辦文旅企業增幅最為明顯,同比2021年增長約18%。2021年以來,江北文旅發展在國家級品牌創評中獲得大豐收,一舉拿下6塊國家級金字招牌:江北入選國家第二批文化旅遊消費試點城市,觀音橋文娛休閒街區被評為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大九街獲評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江北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燕青門正骨療法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復盛鎮祥韻社區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文化和旅遊領域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典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稱號,成為歷年來江北在單個年度內獲得由國家部委授予重要榮譽稱號最多的部門。

美術館的畫、圖書館的書、九街的歌、小巷的咖啡、路旁的景、江邊的風……這些共同組成了江北的人文之美。江北文旅十年蝶變之路,提升了江北的城市人文品質,豐富了江北的城市人文內涵,厚植了江北的城市人文底蘊,讓江北之美“近悅遠來”。(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