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身邊的變化|村裏有個美術館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10-20 11:04:18 編輯:珍珍

“孃孃,村裏面有了美術館,你覺得怎麼樣?”

“好噻,感覺我們村頭洋氣多了,還經常可以看到名人、畫家喲!”

秋日暖陽下,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山明水秀、青山環繞,一棟白墻灰瓦的建築掩映其中。這是“入村”剛一年的三合美術館。

美術館前,三合美術館館長冉剛偶遇扛著鋤頭的村民伍萬桂。簡單對話,卻反映了村民對美術館進村的驚訝與欣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房舍儼然、青山不墨山水畫,置身其間,冉剛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在三河村打造藝術家村落,正是我們以文化為鄉村鑄魂、藝術為鄉村賦能,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具體實踐。”

農舍變成美術館,戶外田間皆為展廳

“這是一個鄉村裏的美術館,也是一個生長在大自然中的美術館。”冉剛介紹,他一直想找一處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

“2021年,我們改建了三河村一棟三層民居,並以‘三河’的諧音取名為三合美術館。”美術館裏,冉剛帶著記者逐層參觀,“一樓設有專業展廳,可舉辦畫展和學術交流;二樓、三樓開設有藝術課程和美學生活體驗。”

其實,相對於“三合美術館”這一官方名稱,伍萬桂等村民更喜歡稱之為“村裏的美術館”。“村裏的美術館”也是美術館顧問、著名當代藝術家傅榆翔提出的美術館定位:“這會讓它更具獨立性和標識感,帶著泥土的芬芳、回歸大自然。”

6月24日,三合美術館舉行了開館首展開幕式,陳樹中、康寧、何力平等藝術界名家都來到了這個山村裏的美術館。

當天,也是青年畫家陳正乾的作品第一次在山村裏的美術館展出。“那之後,我時常在三河村周邊的山裏遊走,拍了不少河塘、野花的小景素材。鄉村質樸的美麗,對我的創作啟發很大。”

“我們不局限于在美術館內搞展覽,還希望將展廳延伸到戶外,田間地頭也可以成為天然的展場。”美術館執行館長、年輕的策展人榮佔國對未來滿是憧憬。

村民變成參觀者,梳洗一新去看展

美術館進村,村民除了在館外看熱鬧,會走進美術館看展嗎?

冉剛介紹,美術館剛開館時,村民們會扛著鋤頭、穿著雨靴進來看稀奇,“這讓工作人員覺得很為難:村民也是藝術的受眾,不能拒之門外;可村民一身泥進館又不符合觀展禮儀。”

如何才能做到兩全其美?

“我們專門邀請周邊村民到美術館裏做客,為村民們導覽介紹如何看懂一幅畫、給他們講解觀展知識和禮儀。”經過冉剛和工作人員的引導培訓,如今村民進館時都會收拾乾淨、穿戴整齊,有些還要特意梳洗打扮。

伍萬桂就住在美術館隔壁,“沒事就進去轉轉,看不懂我就問,他們都會耐心給我解釋。”

耳濡目染下,伍萬桂在自家門口挂上了紅燈籠,還請人在自家白墻上畫上了彩繪,“那麼洋氣的美術館在旁邊,我的屋子也不能太土氣。”

不僅是伍萬桂,在美術館的影響下,三河村許多村民都重新裝飾了自家房屋,也更注意居家環境衛生,“畫家們經常在村裏走走看看,臟兮兮的不像樣子。”

農房變成休閒地,藝術賦能展新顏

變化的不僅僅是村民的想法,三河村的鄉村之美正被藝術一點一點喚醒。

三河村破舊的老窯廠,經過藝術家的包裝設計,成了“遠山有窯”這一遠近聞名的複合型文化休閒空間。

“‘遠山有窯’開業至今已有6年時間了,我們正在規劃建設‘遠山有窯’二期。”觀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直播後,“遠山有窯”業主陳世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了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這堅定了我們紮根鄉村的信心。”

不僅是“遠山有窯”,在充分尊重村民意願的前提下,三河村分類施策、合理利用,累計盤活閒置農房26棟:廢棄豬圈改造後成了圖書閱讀、書法練習、休閒茶談的“諸卷書屋”;破舊房屋改建後成了品茗賞景、聚會休憩、暢敘情懷的“三河茶社”……

在三合美術館落戶三河村後,伴山漆、縉泉燒、生·美術館等20余家藝術企業和眾多藝術家、藝術愛好者紛紛聚匯三河村,形成了藝術家村落。

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梁歆韻介紹,2021年三河村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30萬人次,實現鄉村旅遊收入近3200萬元。(重慶日報記者  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