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山水重慶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10-18 10:01:24 編輯:李柯佑

秋意正濃,山環水繞的廣陽島江峽相擁,遠處的銅鑼峽雲霧繚繞,長江兩岸林木蔥蘢。

廣陽島上,山坡、溪流、樹林和濕地相映成趣,山與水、島與江相依相偎,形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卷。

經過生態修復和空間優化,長江上游江心綠島的美麗容顏正徐徐展開,向人們詮釋著重慶這座山水之城的深厚底蘊。

廣陽島上壩森林片區,生態修復面積已超過220畝。曾經受損的山體、受污染的湖塘經過精心呵護煥發出勃勃生機,4000余株喬木和林下植被長勢喜人,綠意盎然的山地坡岸映襯著動人的長江秋色。

廣陽島的生態之變,是重慶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邁出堅實步伐的生動縮影。

天更藍、水更清,山水之城顏值更高、氣質更佳,是這些年來重慶市民最切身的感受。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重慶,像一幅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見成效

深秋,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譚家包,一棵百年樟樹枝繁葉茂。站在樹下環顧四週,風景如畫,山下棕葉子河溝與三里峽河溝如玉帶環繞群山。

大窩社區由原四川省國有企業一磺廠與大窩村組成,距奉節縣城60余公里,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

始建於1951年的一磺廠在煉磺期間採取“有水快流”開發模式,導致土地常年受到硫磺侵蝕,土壤酸化嚴重,石漠化加劇,廠區核心區域一片焦土,寸草不生。棕葉子河溝與三里峽河溝的溪水則呈現出刺眼的紅黃色,魚蝦絕跡。

2015年,為保護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一磺廠政策性關閉,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隨後,大窩社區開始進行石漠化綜合治理,對荒蕪土地進行整治。曾經寸草不生的大窩社區,如今森林覆蓋率已超過90%;棕葉子河溝與三里峽河溝也是一溪碧水向東流。

江峽相擁、山水環繞,重慶擁有好山好水的優良自然資源稟賦,這是重慶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最大優勢和財富,也促使我們必須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用優美生態環境造福人民。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直面時代之變,順應時代之需,回應時代之問,這是我們肩負的責任使命。

10年來,重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形成了川渝聯建聯治、全市“一區兩群”協同保護體系,構建了“三條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源頭管控體系。

重慶全面加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長江“十年禁漁”、“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清水綠岸”和“四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岸線碼頭整治等成效明顯;以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建設為引領,江心島全面進入大保護時期;累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9個,市級示範區和基地27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聯建聯治務實開展,累計簽訂落實合作協議80余個,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格局正加快形成。2021年,川渝跨界河流25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

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豐碩

秋風吹來陣陣秋雨,煙雨迷蒙的梁平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裏,白鷺低飛掠過湖面。

雙桂湖的水質,曾因肥水養魚造成湖底淤泥沉積、水體富營養化,一度降至劣Ⅴ類。

“雙桂湖湖水由匯集眾多雨水、山泉、溝溪的安寧河、響水河、千明河3條主動脈注入,保障湖泊長久不枯,形成‘一湖三脈的獨特城市濕地資源。”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釗介紹,雙桂湖還是長江一級支流龍溪河的水源地之一。

近年來,梁平以保護源頭為本,治、凈、護為措,多方位保障雙桂湖水源水質安全。比如在雙桂湖周邊布設了13公里環湖雨污管網,實施雨污分流,杜絕雨污滲流湖中;禁止傳統散放養殖,鼓勵有機生態種植,不施農藥、化肥,有效減少氮磷污染,降低湖水富集營養。

在此基礎上,梁平重點實施環湖小微濕地群生態修復,借助生物溝、雨水花園、生境塘、梯級小微濕地等生態屏障,對雨水層層凈化,確保入湖水質達標。

如今,雙桂湖水質已常年穩定在Ⅲ類以上,為當地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不僅是雙桂湖,重慶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連續2年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度考核中獲“優秀”等級,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由2017年不足80%提高到2021年的95%以上。

2021年,重慶Ⅰ—Ⅲ類水質佔比為95%、較2017年提高11.1個百分點,長江幹流重慶段總體水質保持為優,7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6%、高於國考目標1.3個百分點。

自2018年以來,全市無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自2020年以來評價空氣品質6項指標全部達標;2021年優良天數達326天、比2017年增加23天,其中“優”的天數146天、比2017年增加48天。

重慶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全面加力,化肥農藥減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加強,“無廢城市”建設經驗入選全國典型模式。

綠色低碳發展勢頭良好

位於兩江交匯處的朝天門,是市民和遊客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以前在朝天門,偶爾能聞到一些輪船的柴油味,現在都沒有了。”10月15日,朝天門江邊,市民李俊看著往來的輪船有些詫異。

原來,2020年5月起,朝天門11號碼頭正式開始投運岸電項目,採用浮躉設置變壓器,實現高壓直供行船,可同時滿足2艘滿載650人的“三峽遊”客船滿負荷用電,使岸電使用更高效。

“遊輪都是使用柴油發動機,不僅噪音大,還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在岸上都能聞到汽油的味道。”重慶冠達世紀遊輪有限公司的電氣工程師李國雲介紹,與傳統的船舶油電技術相比,港口岸電技術在污染物控制、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使用岸電技術之後,聞不到柴油味道了,大大減少了船舶停靠時在市區産生的有害氣體和固體物排放”。

截至今年8月底,朝天門11號碼頭已使用岸電2891713.2度,累計減少發電用柴油645噸、減少含硫有害氣體排放2064噸、減少粉塵顆粒物7.75噸,有效減少了船舶停靠碼頭“油發電”帶來的噪聲、空氣污染。

近年來,重慶堅持“綠色+”理念,紮實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嚴格落實長江干支流岸線1公里、3公里範圍內産業管控政策,嚴把環境準入關,樹牢推動高品質發展導向。

全市近5年累計審批項目環評1.69萬餘個、涉及總投資約12.7萬億元,環保産業2021年實現營收1325.7億元、同比增長27.65%,累計建成綠色園區15個、綠色工廠171個。

重慶超額完成“十三五”碳強度下降約束性指標,雙碳“1+2+6+N”政策體系加快構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加力開展,組建全國首個區域性氣候投融資産業促進中心,兩江新區氣候投融資納入國家試點;“碳惠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獲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2年十佳公眾參與案例,4個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項目入選國家試點;碳市場碳排放指標累計成交量及金額分別為3867.7萬噸、7.8億元。

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有成效

又一個清早,社區居民馬美林迎著晨風,在家門口的石龍山公園跑步。天空湛藍如洗,地面花草似錦。

石龍山公園位於涪陵區龍橋街道南岸浦社區,過去是中化重慶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下稱“中化涪陵”)的磷石膏堆場。馬美林説:“以前都不敢出門,哪還能跑步?”

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座滿目蒼翠的公園,曾經是中化重慶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下稱“中化涪陵”)原南岸浦廠區在生産中産生的磷石膏的一個專用堆場。

位於長江邊的中化涪陵始建於1966年,是國家重點磷復肥骨幹企業,年生産化肥150萬噸,生産規模居國內磷肥生産企業前十強。中化涪陵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煙粉塵收集設施不到位、污水收集不全等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

因為磷石膏的長期堆放,這裡一度白灰漫天。2016年11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第五督察組進駐重慶開展環保督察時發現這一問題並提出整改意見。

2019年,中化涪陵投入30多億元實施整體環保搬遷,不但修復了岸線生態,建起了石龍山公園,還在涪陵白濤新材料科技城建成了全國領先的高端磷復肥産業基地。

不僅僅是涪陵化工污染整治,近年來,重慶著力解決一大批“老大難”“硬骨頭”問題,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制、制度、機制、成效均走在全國前列,兩輪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21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189項,四輪次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37個問題已整改30個。

如今,縉雲山340宗問題全部清零,鐵峰山違建拆除率達98%,56家錳礦開採企業和25家電解錳企業淘汰退出,中心城區黑臭水體、餐飲船舶污染治理,涪陵化工污染整治、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等取得明顯成效。

重慶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體系加快構建,5年來共實施行政處罰案件約1.8萬件,整治了一批影響生態環境品質改善和企業綠色發展的具體問題。

重慶加強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管控、隱患排查整治、應急處置保持韌勁,連續15年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牢牢守住了全市環境安全底線。

(陸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