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首推“學法減分”、多車道匯入自適應控制系統等重慶交管創新團隊3年推出27項成果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10-17 10:51:24 編輯:珍珍

駕駛員因交通違法行為被記分,參加網上交通安全學習並考試合格後,可予以減免記分。目前,這一“學法減分”措施已在全國推廣。但很少有人知道,最先推出這項措施的,是重慶。

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獲悉,我市有一支專門的交通管理創新攻堅團隊,短短3年多時間,就推出27項創新成果並獲應用,有些項目還取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微車管”一體機讓車管業務實現自助辦理

“學法減分”只是其中一個個例,除“學法減分”外,該團隊還推出了包含30余項功能的“微車管”自助服務一體機,解決了車管窗口網點警力不足,群眾辦事需要“多次跑”,不能“就近辦”的問題。

尤其在疫情期間,這些一體機共辦理自助體檢6000余筆、駕駛人照相6000余筆、變更聯繫方式3000余筆、補換領駕駛證2000余筆、機動車資訊查詢20萬餘筆,有效拓展了便民服務渠道,讓“網上能辦、自助會辦、少跑快辦”的便民舉措由承諾變為了現實。

此外,該團隊還研發推廣了“重點車輛及駕駛人安全監管系統”,構建“企業自管、行業主管、部門聯管、公安監管”的道路交通安全“網際網路+協同監管”平臺,目前已有6類78萬餘名重點駕駛人、26類64萬餘輛重點車輛、18類6129家重點企業被納入監管平臺。

“交巡執法通”成為民警指尖服務群眾的必備工具

在眾多科技産品中,備受一線執勤民警喜愛的“交巡執法通”App,也是該團隊的研發成果。

以前,民警現場執勤執法時,除要攜帶厚重的單警裝備外,還要隨身攜帶4本不同的紙質法律文書、1本法律法規彙編,遇到不常見的交通違法要現場翻找法律依據,有時候因記不住相關法律法規導致被動應對群眾質疑,填寫紙質文書也非常耗時耗力,一張文書需手填的資訊就多達23項,進行一次現場執法往往要10多分鐘,甚至有時會因效率太低引發道路擁堵。

從去年7月開始,不少駕駛員發現,交巡警執勤執法時手上多了一台手機,不僅可以用於糾正違法,還可以為群眾辦理變更備案手機號碼、提供本人違法資訊查詢等服務,一些需要到交管部門窗口辦理的業務在接受檢查時順便就在路面辦了。

這個手機是公安機關為民警配發的公安移動專網手機,裏面安裝了“交巡執法通”App,具有6大類88項功能。依靠“交巡執法通”,法律文書、法規彙編實現電子化,製作文書只需要選擇違法代碼、違法路段兩項資訊就可以完成製作,每起執法基本控制在3分鐘以內,既簡單高效,又方便實用。

科技對警務工作的促進很明顯。“交巡執法通”在全市推廣應用後,全市交管執法程式告知滿意率提升至99.26%,累計在路面向群眾提供便民服務284萬次,基本實現交管執法指尖警務、掌上服務、雲端管理。

2021年,該項成果還榮獲“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國公安基層技術革新大賽一等獎。

定向車道緩堵促暢開全國先河

重慶中心城區具有“山城+江城”“淺縱深+大高差”“橋隧相連+組團分佈”的特殊城市構型,緩堵促暢是一道世界級難題。如何用科技創新破解這一難題,交通管理創新攻堅團隊也沒少想辦法。

為緩解中心城區車輛行經橋梁、隧道等路段車輛變道交織等問題,進一步增加橋梁、隧道通行效率,改善橋隧擁堵現狀和交通秩序,減輕交通壓力,重慶交巡警在全國開先河,在中心城區啟用多條定向車道。

在定向車道的施劃中,交巡警創新團隊設計了綠色抗滑薄層、發光凸起路標等,更好地指引車輛在正確的車道裏行駛。

截至目前,“定向車道+N”已在鵝公岩大橋、民安大道等26處投用,工作日高峰時段,車輛平均時速由23公里提高到26.3公里。因其實用性強、成效顯著,定向車道的推廣已納入我市《主城區綜合交通體系規劃(2019—2035)》。

創新攻堅團隊精挑細選來自基層

記者了解到,交通管理創新攻堅團隊于2019年5月成立,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從總隊各業務處室中精挑細選了59名業務精通、戰鬥力強、對一線情況熟悉的民警,開展科研攻堅工作。

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科研處綜合大隊大隊長徐龍是“交巡執法通”項目主創人員之一。他告訴記者,這個掌上智慧工具凝聚了他們很多心血。

在制定基礎規範時,他們收集了全市交巡警支(大)隊的意見建議,收集修改裁量基準的意見建議653個、編制執法指引的意見建議258個,反覆研究形成新的裁量基準;召開研究討論會23場次,查閱法律法規34部、國標行標78部、執法規範264個,累計閱讀量超千萬字,編成35萬餘字覆蓋執法全環節、全流程、全要素的規範交管執法指引。在研發應用程式方面,歷經80余次迭代升級,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執法應用程式。

在設計定向車道時,他們創造出“大數據時空分析法”,確認行車軌跡、查處違法變道行為,充分發揮定向車道的功能效用。

他們還在全國首創多車道匯入自適應控制系統。研發這套系統時,研發小組每天早晚高峰到現場蹲點數小時,歷時數個月,經歷千百次計算驗證。(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