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 阡陌間崛起對外開放平臺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10-11 10:08:21 編輯:珍珍

9月30日,沙坪壩區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的黃金灣·智谷,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展示中心。

站在依中梁山而建的展示中心二樓,透過巨大的玻璃幕墻,腳下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盡收眼底,遠處是連綿的縉雲山。

“8年前我剛來工作時,這裡大部分地方還是田野、荒地。”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黨委書記、董事長羅書權説。如今這裡早已從兩山之間的遠郊鄉鎮區域變成國際知名的開放平臺,未來還將成為“産城景港”融合的國際物流城。

從山區鄉鎮到開放前沿

秋日的天空,澄澈高遠,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的建築、樹木更顯明麗。

“中心站那片白色的建築,當初是本地最宏偉的建築。”羅書權追憶幾年前剛來時看到的情景。

中心站崛起于中梁山、縉雲山之間的阡陌村落。早年當地居民到沙坪壩東部城區叫“進城”,坐公交車得花兩個小時。

羅書權到物流園工作的那年,也正是園區轉型升級的起步之年。

“改革開放的靈魂已經根植在這片土地上。黨組織成為攻堅克難的戰鬥堡壘,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員工組成‘鐵軍’隊伍,讓園區短短幾年舊貌換新顏。”羅書權説,園區曾創下多項紀錄——

28天建成中心站高規格展廳,3個月建成7.3萬方整車進口口岸,8個月建成5.4萬平方米鐵路保稅物流中心。

在通道建設上,園區開行的國際班列從每天不足4班,增加到現在的各類國際班列每天穩定開行13班。“四向齊發”國際鐵路通道格局形成,打開了歐洲、東盟和重慶交往的經貿橋梁。

在口岸建設上,園區口岸從“零”起步,已建成內陸地區首個一類鐵路口岸、首個進口藥品和生物製品口岸、首個國際郵件互換局鐵路口岸中心等,帶動促進重慶開放型口岸體系日益完善。中國的乘用車、農産品、智慧終端産品從團結村運到全世界的同時,全世界的優質商品也由此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園區整車進口累計超過3萬輛,保時捷分撥中心落地,德國大眾中國平行進口總經銷落戶於此;藥品口岸已進出口24個品種,一批世界知名藥企落戶園區。

從鄉鎮企業到跨國企業

金色的秋陽,為園區罩上一層金輝。

車行園區,只見各類物流倉儲基地林立:普洛斯、安博、豐樹、嘉民等全球物流地産前10強企業所屬項目已在園區建成投運,國內軍團也擴容到永輝物流、中外運、三羊馬等數十家企業。

8年前,園區年入駐企業不足百家,此外零散分佈著為當地居民服務的餐館、日雜店,以及生産中低端紡織坯布的鄉鎮企業。

羅書權説,隨著國際班列開行數量不斷增加,園區圍繞“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的發展思路,積極為中國和全球商品“帶貨”,逐步建成面積近2平方公里的口岸保稅功能區域,變“過道經濟”為“通道經濟”。

目前,園區已形成以國際物流為基礎,國際貿易、供應鏈金融、城市配套、智慧科創等多業態發展的産業格局。“朋友圈”裏不乏美團、小米、象嶼、大眾、阿斯利康等國內外行業巨頭;黃金灣·智谷將成為沙坪壩智慧科技和生命科學兩大産業的重要基地,落地園區的沙坪壩區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則迎來賽力斯總部及相關業務集群。

據統計,園區市場主體已從10年前的不到200家增加到現在的5200余家,稅收從原來的1000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62億元。

從鄉間小鎮到國際物流城

離園區不遠的小山上,有一片色彩明麗的歐式建築群。噴泉、遊廊、帶拱的門窗,充滿濃濃的義大利風情。這裡是重慶佛羅倫薩小鎮,每逢節假日都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前來。

這片小山,以前是土主街道的荒坡。由於山坡較陡,利用價值不高,鮮有人來。

在建設園區通道口岸、發展新型産業同時,園區以建設國際經濟開發區的創新思維,打造“産城景港”融合發展的國際物流城“升級版”。園區規劃構建“一軸兩廊兩心四片”的空間結構,目前已落戶2000余套人才公寓和2所小學、1所醫院,另有優質中學、星級酒店、高鐵站TOD正在佈局。今後,園區還將高標準配置醫療、體育、文化等公共資源,不斷豐富國際城市功能。

未來五年,園區有望通過以鐵路為中心的多式聯運樞紐體系,讓重慶和中國對外連接的通道更多更暢、口岸更豐富;宜居宜業的國際物流樞紐城市基本建成,國際內陸消費中心高地初步成型,以此服務重慶開放建設和城市發展,為國家大戰略、大發展貢獻力量。(羅蕓、羅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