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實施“六大行動” 助“專精特新”企業茁壯成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7-28 17:06:58 編輯:珍珍

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加快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培育和高品質發展,近日,重慶市大足區出臺《大足區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顯示,大足區將從梯度培育、創新驅動、品牌品質提升、金融助企、服務保障、專項支援等6個方面展開行動,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力爭每年新增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到2025年,全區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10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9家以上,新增上市企業3家。

構建梯度培育體系

梯度培育行動是大足區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所謂梯度培育行動,即是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為“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充實後備力量。大足區將按照“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構建“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具體包括,支援重慶北科研究院等各類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承接國內外市場前景廣、成熟度好、附加值高的科技創新成果,力爭在大足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生産基地;支援成渝軸線智慧製造聯盟等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重慶電信職業學院、重慶工程學院等高等院校,聚力成、盛泰光電、中銘半導體等科技型企業開展産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援小微企業園、眾創空間等孵化器建設,建設一批融合技術交流交易、工作生活于一體的創新創業基地。

此外,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及智慧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等關鍵領域,大足區將重點引進、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力爭培育以盛泰光電為代表的光電産業、以中國汽研院為代表的智慧網聯先進製造業、以威立雅為代表的迴圈經濟再製造等3個市級重點關鍵産業園。

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

在實施創新驅動行動方面,《方案》提出,引導和支援“專精特新”企業自建或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平臺),深化産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

大足區將支援施密特、華森等組建電梯産業聯盟,支援重汽專用車、凱瑞特種車等組建專用車産業聯盟,支援鄧氏廚具、橋豐五金等組建五金産業聯盟,支援紅蝶、元和精細化工等組建鍶鹽新材料産業聯盟,組織五金、汽摩等産業聯盟,開展“揭榜挂帥”“賽馬”等技術攻關,形成合力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關鍵技術需求,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

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也是實施創新驅動行動的重內容。到2025年,大足區新培育數字化車間25個、智慧工廠5個、綠色工廠5個,培育國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60家以上。

推動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方案》提出,將深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提升産品附加值,促進産品邁向中高端;大力實施品質強區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促進“鄧家刀”“飛天刀剪”等老字號品牌傳承創新,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支援企業爭創國家級、市級和區級品質獎,支援符合條件的産業集群創建國家級産業集群區域品牌、行業性區域品牌。到2025年,力爭創建知名品質品牌4個以上。

同時,還將實施標準領跑計劃,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建立完善標準體系,鼓勵轉化應用國際標準,制定實施高於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團體標準,提升産品標準水準。

金融服務助力企業發展

在實施金融助企行動方面,《方案》將支援更多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掛牌融資。具體包括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完善公司治理、規範運營管理,搭建“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服務平臺,組建“企業上市服務專家團”,開展“一對一”上市輔導服務等。

同時,還鼓勵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充分利用“央行再貸款+”“央行再貼現+”專屬産品,將央行低成本資金直達“專精特新”企業,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鼓勵金融機構為“專精特新”企業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結合商業價值信用貸款體系,開發“專精特新貸”系列産品。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備案達到一定額度的“專精特新”企業,適當上調信用貸款授信額度。

另外,將加大“專精特新”企業中長期融資支援力度,落實“白名單”制度,充分利用五金産業貸、小微擔、銀政通等融資産品,為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提供金融支援。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方案》提出,加快産業類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依託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可靠性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關鍵技術認證認可、産業資訊、智慧財産權等基礎支撐和公共服務。

另外,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法律援助、專業諮詢等服務,組織各類平臺、機構、專家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府問診,開展專屬和定制服務。建立“專精特新”企業服務聯繫機制。按照“一企一策一人”配備服務專員,採取“一事一議”,有針對性的為企業解決用地、用工、用能、配套等實際困難,幫助企業渡難關、增活力、促發展。

此外,還將積極組織和支援“專精特新”企業參加中國國際智慧産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等各類展會,開展中小企業跨境合作服務,幫助“專精特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加強專項支援力度

《方案》提出,要增強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專項支援力度。

鼓勵重慶市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示範平臺)和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為“專精特新”企業定制專屬服務包,提供個性化服務産品。對上年度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一定政策支援。充分利用五金工業網際網路、能源利用檢測中心等平臺,為“專精特新”企業實施智慧化、綠色化改造。對建設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綠色工廠的企業,給予重點資金支援。對“專精特新”企業運用新一代資訊技術,發展數字化管理、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打造可複製可推廣典型模式和應用場景的,給予政策支援。

積極引進重慶市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來足設立分院,整合市、區兩級財政資金,對其孵化的創新型企業,根據企業經營發展情況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用於支援企業研發投入。對“專精特新”企業在股權交易中心、境內外主要證券交易場所掛牌、上市的,分階段給予資金獎勵。(毛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