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全面加強水土保持全鏈條全流程監管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7-26 11:04:47 編輯:珍珍

7月2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水利局獲悉,近年來,我市全面貫徹落實水利部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系列要求,以國務院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為契機,高品質推進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改革創新,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水土保持監管體系,監管效能大幅提升。

深化審批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區域(園區)水土保持評價制度

日前,位於重慶高新區的華潤微電子12吋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産線項目需要完成前期水土保持手續,項目方僅用了1天時間,填寫了4頁水土保持方案登記表,便完成了前期手續。

這得益於我市全面推行的區域(園區)水土保持評價制度。據了解,水保審批是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過去,達到相應規模的單個建設項目開工前均需自行或委託專業的第三方單位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從編制送審到拿到批復共需60個工作日,耗時長、花費多。從2018年開始,我市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區域(園區)水土保持評價制度,即園區內單個項目不再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手續,只需填寫水土保持方案登記表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即可,從而實現化繁為簡、即來即辦、只跑一次、減時減費。同時,水土保持監測也由園區管理機構統一開展,園區內建設項目不再需要單獨開展監測工作,為企業節省了時間和費用。

這只是我市近年來深化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持續優化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內容,精簡審批流程,優化審批方式,壓縮審批時間,除全面推行區域水土保持評價制度外,還對社會投資小、低風險且總建築面積不大於1萬平方米的建設項目或徵地面積小于0.5公頃且挖填土石方總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項目免於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同時,積極推進社會投資項目“用地清單制”改革,對實施“五通一平”的園區地塊,在土地出讓前由園區管理機構或土地儲備機構組織編報園區整體水土保持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審批結論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和管理要求,在土地供應時一併交付用地單位。

讓資訊多“跑路”

在全國率先實現“免填單”繳費服務

水土保持補償費是對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和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生産建設單位和個人徵收並專項用於水土流失預防治理的行政規費。過去,繳納義務人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需要向水行政主管部門申報徵佔用土地面積等資料,主管部門審核確定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額後,向繳費義務人下達繳納通知單,再行繳納。

如何讓資訊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2021年以來,我市水利、稅務、財政部門協同高效推動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管理工作,在全國率先實現水土保持補償費“免填單”繳費服務,實現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一鍵申報、實時扣款、資訊共用。同時,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實現辦事、繳費“一網通辦”,市場主體繳納時間從原來的平均3天縮減至1天,服務效率顯著提升。

此外,我市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報備也全部實現“渝快辦”網上辦理,其中報告表審批和設施驗收報備實現即來即辦、當場辦結,同時將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評審費用全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

我市還以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鏈條全過程監管需求為導向,依託“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和政務數據共用系統將各行業生産建設項目審批(備案、核準)、用地選址、開工、完工、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補償費繳納、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等數據實時推送至水行政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建立數據應用平臺,自動識別疑似違法違規行為,及時、主動、有效開展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監管,有效解決了監管滯後、覆蓋面不全的問題。

構建協同高效監管機制

管建設、管生産、管行業必須管水保

近日,一房地産項目在當地住建委辦理開工手續時,同步收到了關於提醒其辦理水保方案報批手續的短信。

管建設、管生産、管行業必須管水保,這是我市近年來充分發揮各級水土保持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構建的水土保持協同高效監管機制,通過形成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效能。

市水利局水保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有部分市場主體因對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不熟悉,從而造成“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等違法行為。在營商環境創新試點中,我市建立了生産建設項目全生命週期資訊實時共用平臺,在項目立項、用地、開工、完工等關鍵環節,及時主動向建設單位發送督促提醒短信,已累計發送短信2600余條。同時,各行業主管部門主動作為,在生産建設單位辦理項目相關政務服務事項時,以多種形式提醒告知建設單位各環節水土保持相關政策要求,切實強化事前宣傳引導,做到靠前服務、及時提醒、指導整改全流程閉環管理,有效降低了市場主體違法風險。同時,在開展行業監管項目監督檢查時一併對水土保持工作進行檢查,及時為企業解決問題。

此外,我市水行政主管部門還聯合交通部門開展全市交通領域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會同規劃自然資源部門修訂綠色礦山建設水土保持標準並開展專項督查,成效明顯。通過強化與生態環境和司法部門聯動,充分運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制定全國首個《生産建設項目人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鑒定評估技術指南》,開展兩個公路項目違法棄渣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賠償金額達735萬元,推動破解“企業破壞、群眾受害、政府買單”困局。

我市還大力推進水土保持信用監管,依託市公共信用資訊平臺建立監管對象信用檔案,探索建立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市場主體信用評價標準及辦法,在信用中國(重慶)網站開設水土保持專欄,強化信用評價互享共用,通過完善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措施,促進了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市場主體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義務的自覺性。(首席記者  龍丹梅  實習生   梁夢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