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紀念重慶市萬州區鹽井溝化石産地科學發現一百週年。30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佈消息,由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在鹽井溝發掘、修復裝架的巴氏大熊貓、華南巨貘、谷式大額牛等明星物種化石首次公開亮相。
巴氏大熊貓化石。周小平 攝
近日,在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蔡家化石修復中心,一具距今34.7萬年—26.0萬年的巴氏大熊貓化石經專家修復,漸漸露出“真顏”,該具化石長約1.26米,高0.73米,化石完整度超過50%。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胡海虔博士介紹,該具巴氏大熊貓可能3至4歲,還沒有完全成年。
復原後的巴氏大熊貓。周小平 攝
據了解,巴氏大熊貓體型達到了大熊貓的巔峰,成體最大可以達到2米左右。而現生大熊貓長大約在1.2-1.8米。“從和巴氏大熊貓一起出土的動物來看,巴氏大熊貓應該和現生大熊貓一樣,還是以吃竹子為主,有時候也會吃竹鼠,或者羊、鹿等屍體。”胡海虔稱,巴氏大熊貓相比現生大熊貓,最大的區別是體型更大,且咀嚼系統不如現生發達。
現場,除了巴氏大熊貓,還展出了華南巨貘、谷式大額牛化石。
華南巨貘化石。周小平 攝
“萬州鹽井溝化石有著悠久的發掘和研究歷史,是中國最早被古生物學家發現、發掘和研究的化石集中産地之一。”重慶市地質調查院副院長魏光飚介紹,鹽井溝不僅是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的發祥地,也是我國南方産出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最豐富的區域,是眾多古生物屬種的模式地點。
100年前,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第一個走進鹽井溝開展發掘化石。後來,陸陸續續的專家來鹽井溝考察發掘化石。
截至目前,鹽井溝已發現的化石種類2綱10目50余種,包括東方劍齒象、巴氏大熊貓、金絲猴丁氏亞種、長臂猿、黑熊、古爪哇豺、最後斑鬣狗、虎、野貓、期望大靈貓、麗豺、突吻豬獾、華南巨貘、蘇門答臘犀、谷氏大額牛、大蘇門羚、水鹿、褶齒香麝、大赤麂等30余種大型哺乳動物化石,還包括20余種小型哺乳動物化石。豐富的化石標本為研究該地區生物類型、生命演化、環境及氣候變化提供了寶貴資料,為建立中國第四紀年代地質系統框架提供重要證據。
復原後的谷氏大額牛。周小平 攝
“鹽井溝動物群具有生物多樣性的鮮明特徵,大多數動物種類都倖存到了更新世晚期,甚至到了全新世,數千年前才從該地區完全消失。”魏光飚分析,在更新世複雜多變的氣候波動中,一部分動物在鹽井溝地區絕跡,但倖存于更遠、更暖和的中國或亞洲其他地區,如長臂猿、犀等;一部分動物在氣候轉暖的過程中被迫退出了這個地區,在更高海拔、更寒冷的地方尋找到避難所,比如大熊貓、金絲猴等;鹽井溝動物群部分成員則是完全滅絕了的屬種,如巨貘、劍齒象等。
“正是這些動物種類的滅絕,才導致了鹽井溝動物群與中國西部的現生哺乳動物群之間的真正區別。”魏光飚稱,鹽井溝動物群中的大部分哺乳動物是它們仍在該地區生息的現代近親物種的直接祖先,並且在隨時間的流逝而發生的氣候變動中倖存了下來。鹽井溝動物群從該地區的逐漸消失,無疑與氣候、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有關。(周小平/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