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想跑快 能源替代不是唯一辦法
五大優勢促中國成新能源汽車創新熱土
陳清泰認為,以下五個因素正在促使中國吸引更多的相關創新資源和生産要素,形成競爭與合作共存的聚集地,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從整車到電池零部件、從硬體到軟體、從生産到研發的一片熱土。
中國有巨大的新能源及燃油汽車市場,足以容納國內外企業放手施展。
中國網際網路、電子資訊、人工智慧等大舉進入新能源汽車産業,為後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
日益放開的市場,吸引各大公司在中國進行新能源汽車産業部署,市場迎來各種新興力量。
中國換道先行,率先起步汽車動力技術的電動化,産生先發效應。
中國政府和社會對電動汽車有較高的認知度,比其他國家有更高的期待。
“智慧手機顛覆功能手機,不是因為它的通話品質更好和待機時間更長,而是它完全改變了使用的場景,滿足了多樣化的移動互聯需求。同樣,新能源汽車顛覆傳統燃油車,是它能與綠色化、網聯化、智慧化和共用化更好地對接。”
9月20日,在杭州舉行的2018全球未來出行大會高層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發表上述觀點。他説,隨著電動汽車的進一步發展,這個産業勢必要迎接大浪淘沙的競爭形勢,未來競爭的焦點將是電動汽車的網聯化和智慧化。
縱深發展 性價比或超燃油車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總體來看産業發展已經從培育期進入增長期,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傑説,經過多年實踐探索,中國建立了全球範圍最為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援體系,産業規模全球領先,技術水準顯著提升……
這樣一組數據對比,或許能説明我國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的勢頭。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售33.1萬輛,同比增長3.4倍。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24.7萬輛。到了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售77.7萬輛,同比增長53.3%。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65.2萬輛。
顯然,純電動汽車依然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力軍,正如陳清泰所言,汽車的電動化在向深度發展。這種動力,來自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緊迫性和對持續發展的擔憂,使諸多國家政府不僅制定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甚至紛紛推出看起來很激進的禁售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以此來改變廠家和消費者的預期。
2018年,恰逢我國推動電動汽車産業化10週年。陳清泰提醒,在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要引起注意。一個節點是2020年,雙積分政策實施、政府補貼終止。屆時,造車新勢力已大舉進入,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也紛紛發力,純電動、增程式、混合動力和燃油車將同臺較量,産品的品質、品位、品牌和價格等市場因素將決定消費者的取捨,形成非常激烈的市場競爭,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將被邊緣化。
“第二個節點是,最遲到2025年,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將達到或超過燃油汽車,市場的力量將推動消費轉型,向電動化傾斜,燃油車與電動汽車將此消彼漲,傳統車面臨更大的壓力。”陳清泰強調,企業應根據這兩個時間節點的形勢變化進行研判,制定和調整自己的戰略。
顛覆創新 智慧網聯才是方向
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博士表示,伴隨能源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全球汽車産業迎來前所未有的顛覆性變革,而推動這一變革的力量來自於技術的創新——綠色能源、智慧電網、資訊技術、移動互聯等跨界融合與快速迭代,為電動汽車産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如德、日、美等,都在根據汽車産業變革趨勢重新規劃汽車産業發展,力求在汽車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用化變革中搶佔先機。
“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應該雙線作戰,一條戰線就是電池、電機、電控,以保障汽車的基本功能,必須打好這個基礎。”陳清泰説,另一條戰線則聚焦未來競爭,就是資訊化、網聯化、智慧化,最終實現無人駕駛,給人以全新的體驗,這需要造車企業與相關産業和企業進行廣泛的跨界合作,特別是與網際網路企業深度合作與互動。“閉門造車絕不可取,只有兩條戰線並進才可能站穩市場的腳跟。”
在顧純元看來,電動汽車不只是用電能替代燃油,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的融合疊加,以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創新突破。技術創新推動了新的車聯網生態圈的出現,在熱議智慧駕駛的同時,也要更加關注充電智慧,汽車和充電樁都將成為未來交通體系的智慧終端,與用戶及服務商之間實現互聯。
“智慧網聯汽車是全球汽車産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更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羅俊傑説,2018年,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資訊通信等技術及産業化的快速發展,汽車與電子、通信、網際網路等領域加快融合,智慧網聯汽車産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加速的階段。
未雨綢繆 急需加強統籌規劃
專家表示,先行到來的汽車電動化時代,創造了全新的産業鏈和價值鏈,電動汽車的創新集中于車輛本身;而未來的智慧網聯汽車,則將顛覆人與車、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車與製造廠商、車與服務商的聯繫媒介,智慧網聯汽車時代,硬體成為基礎,軟體是核心。
有關方面預計,到2030年,中國當年的電動汽車産銷量將超過1500萬輛,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基本普及,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
“如果這個預計要變成現實,就涉及到能源結構的調整、智慧電網的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升級,新一代行動通訊的支援、産業鏈的調整、就業崗位的轉移,以及法律法規的調整等,可以説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陳清泰強調,其中每一個方面都是週期較長、牽動全社會的巨大系統工程,而這些都是産業發展必須經歷的,但僅靠企業肯定不能做到。為此,政府需要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給市場和社會一個可行的預期效果。
羅俊傑表示,我國具有産業基礎、資訊技術、體制機制、市場空間等方面的優勢,為智慧網聯汽車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但目前仍存在基礎核心技術創新不足,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相對滯後,資訊安全監管機制缺失等問題,急需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
“在新能源汽車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圍繞智慧駕駛、網聯汽車、智慧交通等方面的研發、試點和實踐已蓬勃展開,需要儘快完善的是包括車、路、管理、社會參與等要素的綜合協同推進機制。”中國資訊化百人會執委徐愈認為,這種協同機制應具有頂層性質,且有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保障,是能推動在實踐中協調解決問題的動態機制。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