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8日 星期天
汽車 > 滾動新聞 > 正文

車市迎來開門紅 2500萬輛之後車市如何重構

發佈時間:2015-02-26 07: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中國汽車産銷分別完成228.7萬輛和232萬輛,比上年同期則分別增長11.5%和7.6%。其中,乘用車産銷分別完成196.93萬輛和203.8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5.1%和10.4%。SUV和MPV仍是拉動銷量增長的兩大主力車型,同比分別增長51%和17.3%,轎車增速為2.2%,交叉型乘用車同比下降24.3%。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自主品牌乘用車的發展勢頭良好,銷量同比增長21.5%,市場份額同比提高了3.9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SUV的銷量同比增長111.6%,市場份額比上年同期提高16.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近日易車發佈的以用戶汽車消費行為數據為核心的易車指數也顯示,2014年我國狹義乘用車市場的總銷量為1775萬輛,全年增幅為13%,雖然呈現慣性式增長趨勢,但增速明顯放緩。2015年受宏觀經濟下行、市場保有基數增大和限購政策出臺等影響,整體增速放緩已成定局,預計全年增速在10%左右。

  也就是説,如果以2014年2350萬輛的産銷量來計算的話,2015年我國汽車的産銷量將接近2600萬輛。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事實上,美國汽車發展了近百年,至今也沒能突破年銷1800萬輛的峰值。那麼,中國汽車産銷量的峰值到底是多少,保守的人説2500萬輛,有人説3000萬輛,有人説3500萬輛,也有諾貝爾經濟學家給出7500萬輛的驚人數字。

  從目前的情況看,2500萬輛確實過於保守了,3000萬輛應該也不需要等到2020年就能實現。在前年本報承辦的博鰲亞洲論壇汽車分論壇上,10位業界領袖就中國新車的年銷量峰值做出了預測,其中,3000萬~3500萬輛是大家普遍認同的一個數字。

  做出這樣一個判斷,除了基於每人平均保有量等硬性指標外,更重要的是,汽車産業的發展與交通擁堵、能源消耗、環境保護和停車等問題息息相關。如今,已經有8個城市對新車銷售進行限購,而更多的城市也飽受著擁堵和空氣污染的困擾,這些都限制著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因此,在年銷2500萬輛之後,中國汽車行業和汽車市場將面臨怎麼樣的重構,是身處這個行業的每個人需要考慮的。當網際網路快速衝擊各個行業,包括小米、樂視和博泰等基於網際網路的電動車企業也逐漸興起,並立志顛覆傳統的汽車行業。而傳統的汽車企業,也“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一邊做好傳統汽車業務,一邊聯手躍躍欲試的網際網路企業打造全新的電動汽車,這其中,包括北汽、奇瑞等自主品牌車企。

  發展電動車只是這些企業的野心之一,與電動化相關的智慧化汽車更是車企們爭奪的重點。在不久前的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上,包括賓士、奧迪和福特在內的很多車企,紛紛公佈了與自動駕駛有關的産品與計劃。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入侵”汽車業,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因此,要想搶佔未來的市場,就必須緊緊跟上智慧化的步伐。

  無論你承不承認,電氣化、互聯化與自動化已經成為未來汽車技術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因此,除了在産品開發方面迅速做出反應和改變,在市場行銷方面,也必須從賣方市場轉向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網際網路思維。“在中國,有5億人使用手機訪問網際網路、77%的購車者在購買之前上網查詢汽車資訊、57%的購車者表示願意從網上購車。面對這樣一個新環境,像賓士這樣的百年企業也必然需要及時地做出調整和改變。”北京賓士銷售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倪愷認為,網際網路時代下,汽車行業面臨著一系列新模式的出現。過去,經銷商是客戶接觸産品的唯一途徑;而現在,企業要提供無縫式的多渠道客戶體驗,包括線上線下客戶接觸點的持續不斷整合;以往通過大眾傳媒向客戶進行宣傳的方式,也要轉變為基於客戶偏好和渠道,有針對性地提供一對一的定制化購買方案;相較於以往側重於新車的銷售推廣,未來企業要關注從新車到二手車,從一次性服務到終生服務的全套內容。

  除了汽車製造業,電子商務也開始衝擊傳統的4S店銷售模式,未來汽車的銷售渠道將如何變局,誰也預測不到,但變局已然拉開序幕。在新車銷售已經不掙錢,而且還要面臨著被電商挖走一大塊市場的情況下,售後服務成為4S店最後的救命稻草。然而,如今汽車的售後服務同樣面臨著新生模式的衝擊,包括京東在內的網際網路平臺已經開始經營到府維修、保養和洗車等服務。一旦這種模式被市場所認可,那麼傳統的4S店如何生存,則值得重新探索。

  當然,這種變化不會像排山倒海似襲來,只要願意面對和接受新鮮事物,無論是傳統的車企還是經銷商,都依然具備足夠的優勢,也都有可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雖然每一次的産業重塑都會帶來行業的重新洗牌,但“洗牌”對企業來説是鳳凰浴火後的重生,對消費者而言則是更好的産品和服務。(記者 黃少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