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6年,全球新能源車市高速增長,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總銷量達到77.4萬輛,同比增長40%。縱觀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風雲際會,中國汽車品牌和汽車製造商的名字在全球銷量排行榜赫然在立,來勢洶湧,使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倍添活力。
2016年,不同品牌在排行榜上變動很大,顯示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處於萌發狀態,遠遠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格局。一些傳統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出師不利,比如奧迪、大眾和福特整體銷量表現一般。還有一些傳統汽車製造商包括PSA、菲亞特克萊斯勒、本田等並未在銷量前20的排行榜上露臉,反而是一些新進入者,如特斯拉和比亞迪戰績出色。
從車型來看,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之間的爭奪也沒有停息的跡象。2016年,全球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佔比分別為64%和36%。顯然,中國市場對純電動車型的追捧使得純電動汽車在競爭中暫時略勝一籌。
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新能源汽車市場將不斷經歷新的競爭,洗牌與淘汰將隨時上演。
-增長之勢不可擋
隨著電池成本以及養車成本的下降,純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彭博社旗下研究機構預測,到2040年,純電動汽車的市場佔有率將達到35%。實際上,從2014年到2016年,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已經實現翻倍,從32.1萬輛達到66.4萬輛。
中國市場作為新能源汽車銷量領先市場,以及活躍的新能源車型製造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去年,中國電動汽車(包含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的銷量在全球相應細分市場佔比達到45%,而2015年,這一數字還是35%。
在電動汽車的基礎設施方面,過去一年也有很大改善。過去一年,全球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數量增加10倍,相應車型則從2013年的70款增加到130款。一些在電動汽車開發領域比較領先的汽車製造商,其新能源車型在整體産品陣容中的佔比已經達到25%。此外,在過去3年裏,車用電池成本平均下降了50%。
-區域發展不均衡
去年,全球輕型車銷量超過9000萬輛,同比增長2%。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型的增長速度比輕型車整體增速高出20倍,不過市場佔有率仍然很小,只有0.85%,甚至不到1%。截至去年年底,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保有率已經超過200萬輛,其中61%為純電動汽車,39%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而截至去年年底,全球汽車保有量達到14億輛,電動汽車的佔比還相當低。
在統計的全球60個國家和市場中,去年12月,由於美國和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銷售穩健,全球電動汽車銷量超過10萬輛,總量為10.25萬輛,同比增長20%,取得歷史同期最好成績。不過去年四季度,電動汽車的增長速度相比歷史同期較為緩慢,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造成銷量增長緩慢,另外,2015年四季度的電動汽車統計基數較2016年更高。
在一些國家,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明顯提升。在全球輕型車市場,電動汽車的佔有率不到1%,但在個別國家,電動汽車已經慢慢走向主流。在挪威,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佔輕型車的比例為24%。在荷蘭以及瑞典,這一數字分別是5%和3.2%。
在全球不同區域市場,電動汽車的發展很不均衡。作為汽車發達地區,2016年,歐盟ECV(包括純電動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增幅僅為4.8%,另外,日本ECV的銷量同比下滑12%,是其連續第二年出現下滑。而同期,美國和中國分別實現穩健的增長,中國全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32.89萬輛,同比增長86%。美國ECV乘用車2016全年同比增長30%。從總量上看,中國獨佔鰲頭。
-聆風奪冠 比亞迪總銷量最高
在2016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冠軍上,日産聆風和特斯拉Model S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最終,聆風以51882輛奪冠,2016全年銷量比Model S高出約1000輛。受益於較大幅度的折扣優惠,聆風去年12月的銷量達到4843輛。
比亞迪唐以31405輛奪得第三名,不過該車型去年12月的銷量只有1510輛,這是去年單月最低銷量,這樣的成績使得該車型後勁略顯不足。2017款雪佛蘭沃藍達奪得第四名,去年12月的銷量達到3974輛,高於第一代雪佛蘭沃藍達的全年銷量,潛力不容小覷。目前該車型僅在北美和南韓銷售,如果其進入中國和歐洲市場,銷量有望大幅提升,衝擊全球銷量冠軍也不無可能。
寶馬i3奪得第六位,而特斯拉Model X提升至第7位,其去年12月的銷量為6975輛,單月銷量超過Model S。
比亞迪秦排名第9,全年銷量821輛,相比2015年排名第4的成績,下滑顯著。排名第10位的是比亞迪e6,在全球銷量前20的車型中,該車型款型最舊,其2016年的銷量超過2015年,這個表現著實讓人意外。
在全球銷量前20的車型中,中國品牌共計11款。中國汽車製造商在純電動汽車領域的崛起正在改變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格局。比亞迪2016年以100183輛的銷量再次蟬聯全球電動汽車製造商銷量冠軍並創新紀錄。比亞迪公司方面曾表示2017年計劃將出貨量提升至20萬輛,這個目標能否實現還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