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壁壘制約新能源車健康成長
2014年,由於新車型的 不斷涌現及新能源汽車産業政策的落實,新能源車已成為中國車市重要的一環,其産銷量也較2013年有顯著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2014年新能源汽車生産 78499輛,銷售74763輛,比上年分別增長3.5倍和3.2倍。其中純電動汽車産銷分別完成48605輛和45048輛,比上年分別增長2.4倍和 2.1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産銷分別完成29894輛和29715輛,比上年分別增長8.1倍和8.8倍。
中汽協秘書長董揚對此表示,縱 觀2014年國家推出的各項關於汽車的政策法規,唯有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是最有利於汽車産業發展的,收效也是最顯著的。而2014年陸續有城市推出汽車限 購政策,這些政策對於傳統汽車工業的影響可能是比較負面的,但限購政策反過來也將會帶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他預測,2015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預計至少再 翻一番,將達到15萬~20萬輛。
2014年産銷增長最多的新能源汽車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董揚認為,這主要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處在推 廣初期,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出於對純電動汽車里程的疑慮,插電式混動車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純只發展純電動汽車可能無法滿足市場需 求,也無法真正帶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不過在2014年國家新能源政策落實上仍出現了帶有地方保護色彩的措施,如北京及上海地區設置新能源汽車目錄,即只有上該地區目錄的車型才能享有地方補貼,而且如北京到目前為至也是只發展純電動汽車,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排除補貼之外。
不 過上述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地方保護,政策在制定當中也有問題,即政策是為了發展中國品牌,或是合資本土企業,還是為了節能環保才給予補貼?如果是後者,為 什麼將進口純電動車排除在外,是否應該一視同仁?而且在補貼政策中為什麼以技術路線劃分,而不是以節油等綜合指標為劃分標準,以至於把強混車型排除在外。
對 此董揚也表示,以目前基礎設施來看,國內發展混合動力車型是解決能源趨緊問題最可行的做法。而國家政策在技術路線上變化,讓車企的節能技術也隨之搖擺,並 沒有踏踏實實做好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積累,這將使得車企難以完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的2020年目標(乘用車産品 平均燃料消耗量5.0升/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