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前9月插電混動車産量增16倍 欲除推廣壁壘

發佈時間:2014-10-23 09:0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凡

  今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史上首次井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汽車産量為8947輛,是去年同期的8.33倍。

  造成此次井噴的最直接原因是購置稅減免。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9月1日至2017年底,對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銷售(包括進口)的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工信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月,純電動乘用車生産1.99萬輛,同比增長7倍;而很少有政府採購的插電式混動乘用車共生産了8986輛,同比增長16倍。

  插電式混動車型的低基數和高增幅,讓業界對於相關車型的補貼討論再度升溫。近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工作重點將是對新能源汽車在推廣中出現的一些壁壘進行治理,類似“一些地方拒絕插電式混動進入地方補貼目錄”等現象是未來治理的重點。

  但是,仍有觀點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預期並不樂觀。

  南開大學濱海開放研究院副院長劉剛向記者介紹,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遭遇“政策陷阱”。具體而言,在政策準入領域,生産資質尚不明朗,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都有所顧慮;技術標準方面仍在摸索階段,存在騙補貼的現象,新能源汽車發展不能還沒有上道就開始“跑偏”。

  九成車主不使用電動模式?

  “插電式混合動力解決了消費者‘里程焦慮’的最大困擾。”比亞迪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秦”為代表的雙模電動車是當下私人新能源車市場最切實可行的推廣路徑。在電動汽車尚需完善之時,先通過這一車型培養車主的用車習慣,對於新能源汽車接下來的普及有利。

  但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在使用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 “新能源化”,成為市場化的爭論焦點。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理事長陳全世向記者介紹,插電式混動汽車很容易在技術上造假,即車企只要在傳統的汽油車後軸安裝一個電動機就能改裝成插電混動,這個電動機既可以使用,也可以不用。他提供的數據顯示,超過90%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主不使用電動模式,這是一個技術“漏洞”。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沒有‘插上電’的最重要原因是基礎實施不完善。”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歐陽明高向記者介紹,如果使用方便,無論從環保角度還是從經濟利益出發,消費者都會優先使用插電式混動中的純電驅動。他表示:“首先是要讓消費者使用新能源車,再‘正確地用’。” 實際上,在私人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已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工信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月,插電式混動乘用車共生産了8986輛,同比增長16倍。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也主要靠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拉動。來自比亞迪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秦的全國銷量是1300輛,僅在上海的銷量就達到800輛。

  此外,對於插電式混動的補貼問題,歐陽明高向記者表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最符合當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不應該影響補貼。

  目前,在試點城市中,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完全沒有補貼的地區只有北京市。根據記者了解,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在北京市的補貼標準已經過多方討論,目前處於審批期。有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對插電式混合動力堅持不予以補貼的政策 “怕是守不住了”。

  準入政策不明朗導致觀望

  “無論是純電動汽車,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依靠政策引導進行發展都是一時之計。”歐陽明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9月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激增不可持續,這一市場仍然是一個逐漸培育的過程。

  對於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日前,多位學者在 “公正與效率——中國新能源汽車政策學術沙龍”進行了討論。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産業正在遭遇‘政策陷阱’,所有問題産生的原因是準入政策的不明朗。”

  具體而言,在生産環節,傳統汽車企業處於觀望狀態,不敢大舉投入生産;同時,諸多微型電動車生産企業由於政策不明朗,投資更為謹慎。由於整車企業無法達到規模效應,零部件企業不敢大規模投資,從而造成全産業鏈效率低下。

  在銷售環節,中央政府明確予以補貼,而地方政府仍有各自的打算,目前補貼政策限制了消費購買。同時,對於市場規模的不確定性,導致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觀望。

  上述所有情況,導致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仍處於“政策熱、市場冷”的氛圍中。因此,政策明朗對於新能源汽車産業接下來的發展尤為重要。

  除了技術路線和補貼外,政策對於資本的開放或成為接下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點。

  據記者了解,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向非汽車企業的開放政策明年將得以明晰。據悉,已經有1~2家非汽車生産企業的生産資質審批在各個部委進行討論,預計還需半年左右時間明朗。

  同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導的微型電動車區分種類管理也趨於明朗,達到標準的3~4家企業有望獲得電動車生産資質,其餘微型電動車企業將參照歐洲對四輪摩托車的管理進行規範。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