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金融市場在自身發展遠未成熟之時,便面對著網際網路、金融科技、汽車共用模式的新一輪衝擊。汽車批發金融、消費金融和保險是汽車金融市場的主流産品。
對金融機構而言,汽車共用市場的發展給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汽車金融機構需要結合汽車共用的新業態,不斷進行金融産品的創新,滿足汽車共用市場參與者的金融需求。
進入2017年,汽車金融與網際網路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包括第1車貸、車到山前等多家汽車金融平臺先後獲得融資,大量資本注入新興的網際網路汽車金融平臺。
受惠于國家政策對網際網路金融的大力支援,近年來網際網路汽車金融異軍突起且圈地提速,汽車金融的市場格局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發生了改變。
近年來,隨著汽車購車需求的大幅增長以及信用制度的逐漸普及,各類汽車金融機構紛紛出現,特別是在網貸監管政策之下,很多金融平臺向汽車金融領域靠攏,這些因素均刺激了汽車消費貸款的增長,汽車金融也有望快速崛起,成為下一個藍海。
迎來發展機遇
根據此前央行發佈的《2016年度中國汽車金融公司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已超過7000億元,市場規模還在以每年25%的速度持續擴張。而網貸之家發佈的《2016網際網路汽車金融白皮書》預測顯示,2018年我國網際網路汽車金融總規模可達1.85萬億元……這一系列數據都預示著中國汽車金融市場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相關資料顯示,在國際上,汽車金融可謂汽車産業鏈中利潤率最高的環節,汽車金融公司為整車企業貢獻的利潤率高達30%~50%。據統計,全球汽車銷售量中的70%是通過融資貸款銷售的,汽車金融業務所帶來的利潤佔到全球汽車行業利潤的24%左右。然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汽車保有量國家,但汽車金融的滲透率只有20%,説明汽車金融市場潛力巨大。在前不久舉行的2017科技金融行業峰會上,多位業內人士就汽車金融的未來是藍海還是紅海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商業銀行仍是汽車貸款的主要提供者
一般情況下,當前我國大致有四種汽車金融服務模式: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構建的汽車消費按揭貸款、由汽車廠商的分期付款的服務模式、租車公司介入的汽車金融租賃服務模式、由其他機構多方面合作構建的金融服務模式。
在這四種模式中,商業銀行仍是汽車貸款的主要提供者。根據前瞻産業研究院《2017~2022年中國汽車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汽車消費金融市場總金額為6700億元,其中商業銀行消費貸款餘額佔49%左右;汽車消費金融消費貸款餘額佔比24%左右;信用卡車貸分期餘額佔比20%左右,其他的融資渠道則瓜分剩餘份額,我國汽車總體平均信貸2015年的滲透率達到25%,與發達國家70%左右的金融滲透率尚有較大差距。
有專家認為,在汽車金融中,傳統商業銀行資金成本低、規模大是優勢;而汽車金融公司專注于單一品牌系列車型的消費信貸,和汽車廠家聯繫更緊密,提供的服務也更專業,能更有效地推動汽車消費升級。
我國《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的汽車金融公司可從事業務也比較廣泛:股東定期存款;經銷商採購車輛貸款保證金和承租人汽車租賃保證金;金融債券;同業拆借;向金融機構借款;購車貸款;經銷商採購車輛和營運設備貸款;汽車融資租賃業務;租賃汽車殘值處理;相關諮詢、代理業務;股權投資。
應進行業務模式創新
近年來,二手車交易活躍,2017年的交易總量有望突破1200萬輛,增長15%~20%。而在2020年,二手車市場的交易總規模有望突破2000萬輛,國內汽車市場將從以“新增需求”為主轉化為以“置換需求”為主,新車與二手車市場的比例關係達到1:1。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預計2020年中國汽車消費金融市場有望達到2萬億元的規模。
未來,汽車融資租賃與網際網路金融完美融合將成為下個風口,大致可以歸結為兩方面原因:一是經濟生活水準的提高促使消費者對車輛購買和駕車出現的需求增長,新車和二手車市場交易活躍,而傳統車貸等購車途徑的缺陷、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改變及融資租賃行業的發展,使得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來獲得車輛的使用權逐漸成為一種新選擇。
數據顯示,信貸購車近兩年發展穩定,比例保持在40%左右,吸引了近半數的80後及90後。
相較而言,傳統汽車金融公司往往只能依賴商業銀行貸款來支撐金融業務或依靠銀行徵信報告等單一數據,網際網路汽車金融則可以通過線上操作等簡化流程給消費者帶來便捷。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告別野蠻生長時代,在合規化調整的道路上不斷進行業務模式的創新、深耕,網際網路金融依靠對接汽車融資租賃的“小額分散”的經營原則,無疑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成長空間。資料顯示,目前網貸運營平臺有近1900家,去年行業成交額累計已經到了2萬億元。
就目前國內的汽車保有量來看,市場在金融方面的需求還有相當的空間,相關企業和管理部門應加快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來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利用科技手段探索産品和業務模式創新,擴大汽車金融普惠的範圍,讓更多的購車族受益,是當前汽車金融發展的關鍵。
(責任編輯:張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