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早上八點,按照約定,劉先生在自家所在的尚乘源小區大門口載上一位女士出發了。他沒有直接到單位,而是稍稍繞了一點路,將女士送到單位後,再去上的班。劉先生説,他隔三差五就會順路拉個順風車,“一個月下來油錢基本就夠了。”劉先生是一名順風車車主,通過手機上的APP軟體,在上下班時捎帶腳有選擇性地拉一位要搭車的人,“方便了別人,自己也不吃虧,雙贏。”
除了順風車,在用車方面,更多的人開始喜歡與人共用資源,分攤用車成本。比如在北京,一種停車軟體目前很熱門。在手機上下載這款App軟體,然後把自己車位的空閒時間出租出去。“每天大概都有十來元錢,一個月與人分享的費用基本上能攤銷掉我這個停車位的價格。”一位正在使用這一軟體的業主説。
在上下班用車的高峰時段以及停車位較緊張的商業區周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種資源共用解決了用車方面的難題。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得益於智慧手機的普及、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以及包括打車軟體在內的公司通過大量燒錢,才使這種消費觀念從質疑、嘗鮮到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
不過,無論是打車還是停車,從口碑到真正成為傳統消費方式的一種補充,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上面提到的順風車,其合法性目前還未得到確認,以及因缺乏監管而隨之帶來的車主安全性的隱憂。與其相似、同樣為私家車身份的專車,近日就有車主遭受了處罰。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各地都在紛紛出手加大對“專車”市場的規範力度,私家車成為查處重點。
有人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形容目前方興未艾的用車共用。不過,任何一種改變起初收穫的都是質疑聲多過讚美聲,矛盾主體雙方最終多會在供需中尋找到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