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前期融資以及大規模投放後,各共用單車品牌紛紛打出充值返現、免費日等活動,有市民瘋狂充值,沉澱的騎行費夠買幾輛單車。
網約車補貼大戰的歷史再次重演,瘋狂何其相似,最後能活下來的共用單車也許只有三五家。專家提醒,如果共用單車未來仍然找不到合理的支點,高估值必定會坍塌。
“免費星騎一”“充100得210”“免費騎十次”“免費騎三天”。相比去年下半年,近來,共用單車的優惠活動越來越頻繁,補貼力度也越來越大。甚至有用戶收到短信,被告知隔天可免費騎共用單車。面對種種補貼,不少市民心動了。
市民王小姐是廣州最早的共用單車族,她家小區每天早晚時段樓下襬放著各種共用單車。由於需要天天騎車搭地鐵,為了方便“隨手就騎”,她一口氣下載了摩拜、ofo、小鳴、小藍、優拜5個共用單車APP。
“下載APP交完押金和騎行費,我嚇了一跳!”王小姐説,摩拜單車押金是299元、ofo是99元、小鳴單車是199元、小藍單車是99元、優拜是298元……每個APP充值騎行費100元,她的共用單車帳單一下子幾乎達到了1500元。
“這都夠買好幾輛單車了吧?”她的朋友不解。對此,王小姐説,自己充值的時候,考慮到會長期用,真沒想到這麼多錢存在APP裏,有的竟然好幾個星期都沒用過一次。
白領劉先生告訴廣州日報記者,他近日在摩拜APP上充值了400元,加上返送,賬戶上有800多元,按照一小時0.5元收費,可以騎行1600小時,如果每天騎一小時,可以騎四年多。 “一算嚇一跳,四年後還不知道這個平臺在不在呢!”
網約車乘客貪便宜“充返”
卻被高峰溢價“反蝕”
無獨有偶,許多乘客反映被網約車賬戶裏的充值“綁架”了。“春節前網約車平臺易到搞活動充值返現,我充了兩萬元,加上返現一共32000元,本以為能用好幾年,可現在我恨不得刪了這個APP……”陳先生給記者展示當時的充值優惠和他的用車記錄:從今年2月以來只用了4次。“每天從早到晚,無論什麼時候用車,都顯示目前是高峰、需要加價,加價幅度從0.5倍到1.8倍不等,這點優惠被吞回去不説,大部分時候即使我願意加價、願意等車,也根本沒司機接單。”
刪網約車APP的“僵屍戶”還真不少。記者走訪中,不少約車族都放棄了當初的高額充值。
甚至有用戶自稱摸清了其中的門道:“當賬戶裏的充值金剩三分之一左右時,平臺就會把你自動視為用車活躍用戶併發短信,催參加新優惠活動。所以不要抱‘餘額用完了再刪’的想法。而只要你手機綁定了網約車平臺,你的家庭住址、出行偏好等都在平臺掌握之中了,防不勝防。”
焦點1
重蹈覆轍?
補貼背後有資本“站臺”
難道共用單車要進入免費或低費率時代了?對此,摩拜方面表示,其實這並不是補貼,而是按計劃進行的行銷活動。ofo方面表示,“因為春天天氣變暖,騎共用單車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加大了補貼力度,未來補貼力度會越來越大。”小藍單車的CEO李剛則認為,返現也好、免費騎行也好,其實都是競爭的自然産物。“其實共用單車燒錢的地方不只于免費、補貼這一點點,隨著運營版圖的不斷擴大、車輛不斷增多,‘燒錢’更多的方向應該是車輛的投入與改進,從而鞏固市場的領先地位。”
不管是補貼戰還是行銷戰,都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援,在不到2年的時間裏,共用單車吸引了近20位玩家和100億元資金。單車投放的狂熱正在湧來,僅摩拜單車、ofo兩家在2017年的投放量就接近2000萬輛,産能預計達到3000萬輛。但這依然不能阻擋其他共用單車品牌殺向這片海洋。據報道,如今市場上的共用單車品牌約有15家至20家,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投放,投放數量過百萬。
“共用單車像極了三年前的網約車大戰。”知名網際網路獨立分析師洪波感慨,2014年年初的網約車補貼大戰,短短兩三個月,來自騰訊和阿裏的上億元資金,經滴滴和快的之手,補貼給了打車用戶和計程車司機。打車軟體大戰,至此神奇地演變成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手機支付大戰。這正是投資人最希望看到的,把區域衝突升級為巨頭間的代理人戰爭。2015年,這場戰爭以滴滴和快的宣佈合併的方式結束,而市場上的其他打車軟體,幾乎淪為炮灰。
近日,卡拉單車投資人能夠隨意劃走用戶押金暴露了共用單車押金使用缺乏監管,暗藏風險。有律師提醒,市民充值須謹慎,網際網路共用單車用戶龐大,共用單車公司一旦出現經營風險,將釀成突發事件。焦點2
能否盈利?若找不到盈利支點 高估值或坍塌
補貼這麼厲害,共用單車能賺錢嗎?據了解,目前共用單車主要收費模式是騎行收費,另外,部分企業還會向用戶收取押金,拿到一部分沉澱資金。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站在網際網路的角度,盈利不能只看C端用戶,未來共用單車一方面可以從用戶押金、租金等方面獲取盈利;另一方面,還可以依靠其延伸服務獲取利潤,包括沉澱資金的投資等。除了這兩方面,所獲得的用戶數據更是無價的。
洪波認為,平均0.5元騎一次的單車租賃生意,即使能賺錢,也只是個微利的生意,未必撐得起一家獨角獸公司。摩拜單車每輛車的成本遠高於ofo,所以這家公司基本沒有考慮賺單車租賃的錢,但究竟能怎樣賺錢,似乎也還沒有頭緒。
他認為,與網約車平臺不同,滴滴的智慧出行平臺在可預期的未來將接管人們的交通出行需求,這個遠期生意,成為滴滴眼下高估值的最大支點。但共用單車顯然無法擴張為出行概念,如果未來仍然找不到合理的支點,共用單車的高估值必定會坍塌。
(責任編輯:單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