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IT從業者
環境治理日益受到重視,“廣州公佈51段河涌治理負責人電話,投訴可直接致電‘河長’”(《資訊時報》5月13日),也體現了廣州誓要把河涌治理好的決心。儘管記者嘗試撥打數名負責人電話發現,接電話的都是秘書或助手,顯得誠意不夠,但考慮到領導們都比較忙,只要能讓領導們接收到意見,並有所反饋、改善,民眾也就滿足了。
到目前為止,廣州的河涌治理還不夠理想,“廣州64條河涌4月份水質情況公佈,44條仍是劣V類”(《資訊時報》5月13日),其餘的20條河涌也均是劣質水,何時才能還市民一個“河水清清、空氣清新”的廣州,還盼相關部門加把勁。
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除了環境,還有交通。“珠海推定制公交,同一線路40人就可開行,車票可網購”(《羊城晚報》5月13日),通過網路收集民眾的出行需求,再據此來開行路線,想來不僅可以減少部分路線空跑的資源浪費,還能方便民眾,起到“公共專車”的作用,可謂城市公共交通的一個大膽的創新。當然,創新還需要週到的規則來落實,如果證實可行,不妨推廣到其他城市。
再看一則與公交有關的新聞,“深圳公交急剎致乘客摔傷,索賠94萬元判賠12萬元”(《羊城晚報》5月13日),這則新聞看似平常,受傷乘客也獲得了一定賠償,算是圓滿結案。但對比他國家對類似案件的賠償判決,還是讓人感嘆“中國人不值錢”。為何每每發生類似的人身傷害事件,受害人所提出的賠償要求總是與最終獲賠的相差甚遠?這裡面,法律對於公民的人身健康、生命尊嚴,還遠遠未體現出足夠的尊重。
公務員的出行此前多以公車代步,公車私用也成了公車制度的一個大弊端,“廣東省發改委:車改後公車將噴塗明顯標誌”(《資訊時報》5月13日),或許有助於減少這種現象。不過,噴塗標誌只是一個手段,發動民眾監管公車的使用,鼓勵舉報公車私用等違規情況,才是防止公車被濫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