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的表情,我在畫他的時候,就是記憶法,和畫大畫的那種不太一樣,是柔和的、臉上冒著汗的,皮膚粗糙的那種,就産生了這樣的意義。用小刷子顏料後面一粘一粘的,就産生了這個,所以説技法很重要,當然學習研究借鑒這是一個方面,學習研究借鑒的目的是什麼?啟發我們自己有新的創造性思維。更重要的是,從現實生活當中,從我們自己直接的生命感受中去領悟到這個技法,所以説技由心生。

 

    這幅畫,我是感興趣他的這種表情,看上去在很開朗的笑,但是眼睛是懷疑的目光,身上有很矛盾的複雜心理,它體現什麼呢?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矛盾。它就是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

    這裡面也是懷疑的眼神,這也是我的高中同學在村裏面當了村支書。

 

    畫爐子的時候,這種生活中帶有,這是灰渣,燒的濃度不一樣,你看一圈一圈的。用中國繪畫的寫意這樣去理解是很貼切的,很妥貼的,很容易去理解的,寫意性。我們畫油畫往往會缺少這方面的意識,總是形和色的塑造,筆觸的塑造,對於筆是很冷的,很冷漠的筆觸。

    這個也是有淵源的,筆觸要白,對筆沒有任何表現的意識。這一點又是中國藝術傳統的精華,我們把自己的線壓下去,很生硬的來拿別人的東西來説話,用別人的語境來説話。等於我們回到家鄉,不用自己的家鄉話,操著一口流行的標準話、普通話或者是外語。

    看畫的那個狀態,它不是我們看到了什麼。我感受到什麼了,我把它用我的手拿起筆,沾點材料我畫下來,畫我眼睛或者心理的圖像,不是這樣的,它一定是你的感受,激發出你自己産生出一種意境,産生一種意象,建立起那麼一種狀態,就像唱戲一樣,那個動作一股勁,一定要挂上那個旋律才有感覺,如果沒有對整個戲曲藝術的理解,只是模倣一個動作一定是很僵,畫畫也是這樣的,每一筆一定是有一股勁,催生你的筆觸非常的肯定。越是要小心的把它畫出來,那反而畫不出來,一定是意催出來的,意到筆到。

    最難畫的就是臉上的輪廓,真的想把這個輪廓畫好,真的是很難畫,一定要在意的控制之下。這個用筆還要有節奏,要有彈性的,嘴,怎麼畫,一定要建立起這麼一個意來。

 

    我還要告訴大家一點,我們看很重要,看作品很重要,比如説畫這張畫,這個人物,一看這個形象,一看整體感覺,我就突然會想起倫勃朗,就是在我們腦子裏一定要積累很多藝術感受、藝術審美、藝術的因素,好的藝術因素在我們的腦子裏,我們才能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但是從我個人講,我很少臨摹,除了臨摹梵谷的那個,我從來不臨摹作品,因為臨摹的過程當中,不一定是好的方式,但是我珍惜每一次畫畫的體驗,每一次畫畫我要很專注的很投入的開始我的行為,我絕不浪費,或者隨便練習一張或者隨便臨摹一張,我不希望這樣做。即使這個階段沒有條件畫,沒有感情畫,不畫也沒關係,但是你的心裏面一直要保持著藝術狀態的一塊凈土。

 

    你看這樣一個動作,要賦予這個動作意義,他裹著衣服,你看手的勁,裹的很緊,要賦予他動作的表情,這個表情的依據是我們心裏感受的,我們心裏要賦予它的意義。

 

    你看我畫的,儘量在減弱明暗對比,減弱明暗的因素,因為明暗在我心理上它是一種現象,而且我會很親和一種傳統的,我們自己傳統的。這種平面藝術,和我們的血性是相連的,這就會涉及到一個藝術的、個人的所謂風格的追求和民族傳統的關係。

 

    這個是下崗工人,你看她的表情,嘴,生活很困苦,心理上又很自尊,生怕別人看不起,受到歧視。你看她背的包,穿的衣服,背的包是她原來在工廠發的,她覺得這是一種體制下的榮譽,她的手很緊,好象很寒冷。你要賦予她想像,賦予它內涵、意義,這個形才有價值,我們的造形才有目標。

 

    你看技法,都是來源於依據,我們對於人體、人的生命特徵的感受。大家畫素描、畫人體,你會感覺到這個地方綿綿的,他長個黑點,你摳一下很疼痛,你看鎖骨這個地方,那種皮下面就是骨頭,滑滑的硬硬的。畫畫的秘密,要有切膚之感。

    兩個人物在一起,兩個人物的關係,一個瘦一點兒、白一點,一個是胖的、紅的。這兩個關係,首先是建立在心裏感受基礎上,並不見得是客觀的存在,即使是客觀的存在,如果我們沒有心裏的感受,也會把客觀的關係給抵消了,肯定是這樣的。所以説,我一再強調感受,感受就是基本功,感受就是基礎,感受就是功力。就是畫的那股勁,它的形式感已經那麼強烈了。我們發現,明擺著的東西我們畫不出來,畫不出來的原因是我們的感受力沒有達到,不見得是我們手上的能力沒有達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