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漢學家熊炳明曾經説過,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書法對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相通的,琴棋書畫、茶道、中醫、太極等等藝術形式雖然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精神層面都能找到共同之處,而了解、懂得了書法,也就掌握了中華文化發展的密碼。因為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還是記錄中華文明的唯一載體。作為藝術形式,書法與國畫堪稱“姊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學習書法,可以不學習國畫;但學習國畫,沒有紮實的書法功底和較高的書法水準是斷然難以取得理想成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説書法是國畫的內核也不為過。就藝術價值而言,書法與國畫應該不相上下,但市場表現卻並非如此。我國古代和近現代的很多畫家,同時也是書法家,可他們的書畫作品價格相差非常懸殊。一般來説,大部分書畫家的畫作比書法作品能貴幾十倍。例如明代大書畫家陳繼儒的繪畫作品單件最高價已達5040萬元,而其書法作品(長手卷)不過200多萬元。徐悲鴻的繪畫作品單件最高價已達2.6億元,而他的書法作品最高也不過300多萬元。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大批近現代書畫家的書畫作品價格也都存在如此差距。不少以書法名世的古人,如米萬鐘(明代)、王澍(清代)、查昇(清代)、李瑞清(清代)等,他們的作品平均價格不過十幾萬甚至幾萬元。近現代諸多書法家,如伊立勳、馬公愚、來楚生、蕭嫻、潘伯鷹、來楚生、王個簃等人的作品平均價格也都是區區幾萬元,與與之同期的畫家如今的市場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書畫界歷來有“好字不如爛畫”一説,但此種説法一定是存在嚴重的偏見。深諳傳統文化精髓的著名書畫家孫其峰先生認為,書法其實比繪畫更難。的確,繪畫是一種具象表達的藝術,因為是對生活中實物的表現,普通大眾相對容易看懂、易於接受。無論畫得好壞,總有一些形象在那裏,容易討人喜歡。而書法不然,漢字人人識得,結構、筆法、章法等要素處理得好壞,人們一目了然。另外,從題材和表現手段來看,繪畫所表現的對象千變萬化,運用的色彩五顏六色,可借鑒的途徑廣博多樣;而書法表現的對象只有數量有限的漢字,結構筆畫是必然固定的,傳達方式只能是白紙黑字。然而書法又是中國獨有的藝術門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前人樹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豐碑,後人要獨闢蹊徑,寫出自己的面貌和風格何其難也。然而,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其蘊涵的神奇獨特的東方精神吸引著一代代書法人士耕耘跋涉,一方面體驗古人心跡,接受文化密碼;另一方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捕捉世界萬象,修心修德,訴諸筆端,創造出了與時代相適應的不同的書法風貌,與其他藝術形式一起,匯成了浩瀚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海,其價值理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儘管從長遠來看,市場的好壞並不能完全決定一門藝術價值的高低,但畢竟市場表現了當下人們對於一門藝術的價值的認可程度。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書法,尤其是當代書法板塊,是值得挖掘的一塊價值洼地。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活躍期從2003年“非典”算起,至今已有10餘年。10年來,中國古代、近現代書畫、油畫、瓷雜、玉器等諸藝術門類中藝術品的價格大部分都以幾何級數增長,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而當代書法的市場價格上升幅度卻差強人意。 放眼拍賣場,還健在的當代書法家的作品還為數甚少,僅有沈鵬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書法大家的作品成為了拍賣市場中的“硬通貨”。當代書法板塊也僅在少數幾家拍賣公司設有專場。人們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群眾基礎最為廣泛的書法,尤其是當代書法作品,竟然不為藝術品市場的引領者、集散地——拍賣公司所看好?通過與大拍賣公司負責人的接觸得知,他們目前不看重當代書法板塊,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工作量不少,但利潤不高。當代書法家的作品目前最貴的也不過5萬/平尺,與上拍的其他作品的價格相差甚遠,所得佣金自然也較少,但徵集工作所耗費的精力卻並不少。二是當代書法家不懂得珍惜市場,買家熱情不太高。不少當代書法家有點名氣後,熱衷於以低廉的價格進行私下交易,例如參加筆會、走穴、委託畫店或網店出售、自作自賣等等交易方式,而上拍的作品往往價格較高,調動不了買家通過拍賣公司購買的積極性。三是有上拍賣場“做價格”的嫌疑,影響了拍賣公司的聲譽。一些當代書法家急功近利,希望在短時間內通過擴大名氣獲利,自我炒作。對於拍賣公司而言,這種佣金不高、獲利不多的拍賣行為,自然不願犧牲公司的信譽給予配合。四是當代書法家不太懂得市場配合,對創作水準要求不嚴。藝術市場對作品的品質和數量都有嚴格要求。藝術品數量過多,其價格要不斷攀升就必然會受到制約。對一些大量重復創作的當代書法家來説,如何控制數量是個嚴重的問題,這也降低了拍賣公司推介當代書法家的熱情。 短期而言,這些因素是拍賣市場不願意推廣當代書法的原因;長遠來看,當代書法的確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因此當代書法作品就成為了當前拍賣市場價值洼地的最大板塊。之所以下如此論斷,原因在於:一是當代書法價格低廉,作品價格與藝術價值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許多人會認為當代書法作品與古代作品相比價值相差很大,孰不知,中國書畫歷來就有“今不如古”的感嘆,世界藝壇也莫不如是。客觀而言,藝術都是具有時代性的,當代書法家在筆墨工夫上因種種原因可能難與古代大師相比,但在書法趣味、裝飾效果、體制章法、展覽效應等方面因為時代的進步還是有所突破的。當前,絕大部分成名的當代書法家的作品每平尺不過幾百元、幾千元,最貴的大家也只有幾萬元。與姊妹藝術——國畫動輒每平尺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價格相比,差距不是一丁半點。大家都知道“書畫同源”的道理,古代大家大多書畫皆精,而當代很多成名畫家在書法上都很薄弱,這不僅影響了其作品的水準,也制約未來的發展,然而市場還是給予了高度認可。不少功力深厚、風格獨特的書法作品卻得不到市場認可,這是不正常的。市場遲早會做出修正。二是古代、近現代書法作品近幾年原來越受到市場重視,必然助推更多的人來關注當代書法。黃庭堅《砥柱銘》價格已達4億多元;一平方尺的曾鞏《局事帖》也超過1億元;過千萬的古代書法作品也越來越多。某些同等尺寸的書法作品超過了同時期繪畫作品的價格,“好字不如爛畫”的老觀念在當今收藏界正在逐步扭轉。當代書法直接胎息于古代書法,那些筆墨精湛、有所創新的當代書法作品必然會乘勢而上。三是當代書法的一級市場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不少作品只要價格合適也基本成為“硬通貨”。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書法熱”至今興盛不衰。藝術品市場的活躍也帶動了不少畫廊、畫店代理、經銷、推廣當代書法作品,再加上近些年書法網站的大步發展,催生了數以千計的網店經銷當代書法作品,且銷售額動輒就能達到數百萬元。樓堂館所、私人宅邸挂上書法作品也已司空見慣。這些都為書法市場的發展壯大提供了上升空間。四是當代書法的創作形成的“百花齊放”的格局,為市場提供了豐富多樣、數量充足的書法作品,基本能滿足喜好書法人士的需求。目前,書法的學習、培訓、創作已形成了立體的良好格局:長期學習有各大學、專業院校的書法專業;中期學習有學院開設的高級研修班、導師工作室培訓班;短期學習有公立、私立的培訓班等等。平常還有各種大賽、展覽、筆會、采風、研討等方式,為書法愛好者切磋交流提供平臺。這些無不為書法家創作水準的日益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動力。同時各種大賽、考級、權威專家的認可以及一級市場“以腳投票”的方式也為書法家分出了一定的層級,為收藏投資者提供了充分的選擇便利。 書法市場正逐步興起,當代書法板塊如春天的一片沃土,也不斷萌發著新苗,誰能成為其中的園丁,將來定能享受到金秋的喜悅。 ( 文/本刊記者 堯小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