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間主編《視覺革命》 李:你師從龐薰先生,那你認為民國對“中國現代性”的啟示是什麼? 杭:我入學的時候,龐先生已經很老了,為了辦一本學生刊物,我的老師王家樹先生介紹我去見他,老人不因我是一個剛剛大一的學生而輕視,而是第一次見面就推心置腹的與我談話,有很多意思我當時並不十分明白,但老人滿頭白髮下那種仍然灼人的激情讓我深受震撼。陳丹青在《新週刊》發表過一篇文章中提到,很多人包括國家的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1949年以前都是民國人,但直到今天我們仍沒有正視民國的文化價值。從社會角度,民國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近代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與建設期;從文化角度,民國時期是非常獨特,“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傳統文化轉換成近代文化的一個里程碑。但是意識形態,無論是哲學、還是歷史,我們今天仍然無法認識到一個真正的民國。在我看來,民國實際上就是中國二十世紀文化追求現代性過程的一個最初結果。 李:你認為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對當下中國文化、藝術的啟示、價值是什麼? 杭:改革開放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所謂重新整理國故是片面的,因為它完全忽略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檢討。我們希望從一個當代的角度重新延續文化傳統,所以今天精英文化的回頭就有一定的道理。 對於文化,實際上我還是堅持一種生態、多元的概念,不要有太多的人為操縱。此消彼長都是內部産生的結果,但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偉大人物去推動,而不是通過行政和社會集團去推動。所以一個社會文化的發展就是一個生態,中國文化強不強,中國文化能不能跟西方的某種文化發生比較,這實際上很難説,大概只有上天知道。 趙:作為一位在文革之前出生的知識分子,可否談一下你對文革歷史的見解? 杭:對於“文革”,我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展。雖然我是“文革”的經歷者,但“文革”時我六歲,還不能完全客觀地認識“文革”,況且經歷過“文革”的每一代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來,中國“文革”是與“五四運動”一樣的大命題。除了非常慘烈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最根本摧毀外,對於文革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無産階級”,“無産階級”是一群利益集團的概念,代表著一種人;第二個關鍵詞是“文化”,它不是政治的,也不是軍事的和社會的,而是一場“文化的”革命;第三個關鍵詞是“革命”,革命在中國有其特定的含義。基於此,對於許多“文革”事件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 事實上,1949年以前,民國時期的價值體系與傳統的封建社會沒有太大的革命性變化。而新中國政權建立後,按照階級成分劃分,社會形態和價值觀都産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角度來説,某種意義上“文革”就是“五四運動”的一個極端的延續。“文革”對中國歷史所産生的影響是深刻且持久,比如“文革”所産生的社會分層格局等、文化的後遺症,直到今天我們都沒有辦法徹底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