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説紛紜攝影季 策劃人、機構負責人、媒體人、志願者、觀眾,他們被這次活動集體動員,聽他們説説攝影季…… 黎靜 “草場地攝影季”策劃人 中國的攝影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裏有不錯的表現,2006年中國開始有了第一次影像拍賣會,近幾年有博覽會很關注攝影,還有很多好的攝影節比如説平遙、連州、廣州(攝影雙年展)之類的我算了算大概有超過15個攝影節在中國。可以北京卻一直沒有很好的。然後我覺得中國的攝影領域發展的非常厲害,以前是專業的攝影家在做,現在有很多的藝術家發現他們可以利用攝影來做新的作品,他們不一定有攝影的專業背景但是仍然很好的利用攝影來做藝術,這也算是一個中國的特色吧。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是中國攝影出現各種各樣的方向,以前的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在今天變出非常豐富的樣式,總體説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環境了。 弗朗索瓦•赫伯爾 “草場地攝影季”策劃人 中國的攝影相當出色,風格迥異,融會了傳統風景及人物攝影等多種類別。其中,概念攝影、人物場景攝影、時政題材攝影成為阿爾勒國際攝影展上的焦點。 這些作品反映出藝術家們在飛速發展的祖國面前,對於家庭、社會變遷的敏銳思考。 中國的攝影無疑是現代藝術中取得獲得最大成就的一個領域,以後會被視為一門真正的美學流派。而攝影引導藝術潮流到是很少見的,不由讓我想到二戰前的 超現實主義攝影、戰後重建時期法國的人道主義攝影、瑪格麗特•撒切爾時代的英國攝影、或者杜塞爾多夫的紀實攝影。 榮榮 “草場地攝影季”策劃人 阿爾勒國際攝影節創辦于1969年,已有40年的歷史,多年來為全世界的年輕攝影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很多重要的攝影家年輕的時候都在阿爾勒展出過,然後他們就突然被世人所知,比如杜安•麥克爾斯和南•戈丁。很多地方要他們把這個概念延伸到國外去,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出去做展覽,這次跟我們合作算是第一次走出法國。我們非常榮幸與思想手計劃一道,共同攜手把阿爾勒的精神帶到草場地。 開始參與的只有幾家,後來不斷擴大,像香格納、前波、泰康、空白空間都非常熱情地參與。最後連法方也嚇一跳,規模怎麼會這麼大?法國其實只帶來了四個展覽。去年冬天定了這個項目之後,我們就開始找贊助,後來我們得到了日本的機構和美術館的支援,也帶來了像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的展覽,還有新銳攝影家的論壇和一些群展,這就豐富了整個攝影節。 大家都願意奉獻和參與,我特別感動。其實我們做這個事情既針對本土,也是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對於北京這樣一個未來的國際化城市來説,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攝影其實從來也沒有怎麼被重視過,攝影的交流很缺乏,這種交流的困境就在於我們的土壤還不夠,挺貧瘠的。所以要讓攝影在這個地方生根發芽,你必須要改良這個土壤才有可能性,不然就會夭折。 我們跟法國有為期三年的合作計劃。但這是一個長久的項目,我們在考慮第四年是不是可以自己做?或者説請西班牙攝影節來草場地?我們的目的不是想通過做一屆就要打響什麼或達到什麼預期。文化是要持續做的。 我們這次有一個專家見面會的環節。其實它在國外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主要由一些美術館策劃人、攝影批評家、攝影雜誌總監、主編組成專家團隊,他們都是在攝影機構研究攝影的比較專業的人士。年輕的攝影家拿著自己的作品申請報名,跟他們交流,這就叫專家見面會,大概交人民幣兩、三千塊錢可以預約八個專家。報名者每個人的目的也不一樣,有的是想交流,有的可能希望有做展覽的機會,有的是尋找發表的機會。作為一個創作者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其實每個人都有面臨困境的時候,很想要聽別人的意見。你也可以跟他交流,説出你的想法,對方會給你一個意見或建議。 但是在國內其實這樣的機會不多,很新鮮。這一次我們每人收500塊錢,因為覺得中國不像西方有那麼成熟的體系,其實我還是對收錢這個事有點擔心,但是有一個結果出乎我意料:有一半的外國人報名,讓中國的專家看他們的作品。以前都是中國的攝影家去“瞧西醫”,這一次反過來了,外國的攝影家報名中國專家,像中央美院的王璜生館長,藝術研究院的蔡萌老師等。這説明現在不僅僅是中國人,很多國外的一些藝術家也願意到中國來創作。我們能平等産生對話了,這種互動很重要。對我們來説,我們的目標已經達到了。 劉軍 99藝術網執行主編 我認為這個活動本身有兩個問題可以探討:一,這種展出的形式本身是值得探討的。二,做這樣一個活動它最終是要呈現什麼?是呈現迄今為止的當代攝影成果?還是呈現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所引發的問題和新可能?另外可能準備的稍微有些倉促,我感覺主題背後的問題意識不強。但舉辦這樣一個展覽活動當然是第一步了,這種交流本身也很重要。 如果還有下一季,希望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把觀眾尤其是專業觀眾往攝影自身的專業問題方面再引導一下。此外,在明確的主題下要有問題意識在裏面,不光就是這種交流和一般的展示,而是帶有一種研究性質和學術討論在裏面,把它做成一個更學術的展覽和展示。在展示結構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做得更緊湊一些。 蔣薇 藝術通道經理 攝影季期間我們藝術通道畫廊展出了“魔術:歐洲和中國的拍立得攝影”寶麗來影像展。展覽的大部分作品是國際藝術家及無名人士的作品,由法國策展人策劃,藝術通道為了使這次展覽更生動, 更能使觀者接近攝影這種藝術形式, 策劃了開幕式期間藝術通道的兩位藝術家孟瑾和防二的現場寶麗來攝影互動。兩位藝術家在畫廊空間做了一個巨大的氫氣球造型,有粉白兩色,經過現場觀眾對氣球的介入情形,成為他們近期攝影作品“愛情旅館”的一種延伸表現形式,在畫廊的另一間小空間裏展示了孟瑾和方二的“愛情旅館”。 這是草場地藝術區的第一次舉辦這樣的大規模藝術活動,來觀看展覽的人數極多,而且來自全國各地。根據這次的經驗,今後我們畫廊會根據情況安排一些攝影影像展覽。相信 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喜歡攝影作品。 張文嘉 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負責人 我們在內容方面配合攝影季,特別將荒木經惟的展覽提前,本來考慮可能會在今年晚一些的時間。荒木經惟的展覽我們同日本Yoshiko Ishiki事務所合作,是香格納首此舉辦國外藝術家個展。 這次“攝影季”各畫廊紛紛配合此次活動,推出攝影作品展,吸引了又一批人走進藝術殿堂,因為這期間有很多參觀客都是以前沒有來過草場地或者畫廊的;草場地的人氣也比以前更旺;另外主辦方製作的草場地藝術地圖非常好,很實用。 黃靜遠 志願者 我覺得專家見面會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形式。這種方式也只能在攝影方面做。畫家就很難做這種專家見面會,你不可能帶那麼大的原畫去。攝影在這方面很有利。每個人規定是二十分鐘,以他們願意的方式給預約的策展人,或者評論家看作品。我覺得對藝術家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專家都訓練有素。他們有的是策展人、評論家,還有些本身就是藝術家,比如榮榮。他們的視野很寬,就像一個見過很多種病症的中醫會通過自己的路徑去看,他看舌頭、把脈,然後從其中找到問題。 這些專家有不同的風格,有些比較犀利,可能不一定去為你著想,他覺得不好就不好,他也不想你為這個花了十年的心思,因為藝術的標準其實很殘酷。但是他們大多數都很溫和,也非常盡力。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個跟超女唱歌的點評很像,只不過視覺藝術沒有那種表演藝術那種很強的娛樂性,它只是小範圍的活動。 那些拿過來的作品,他們的類型性很強,儘管藝術家在不同的地方和時間進行創作,但是他們基本上討論的主題有很相似的地方。所以對於藝術家來説一定要去多看。“攝影季”就是要提供這種讓大家能夠有機會交流的平臺。 韓磊 藝術家 在泰康的展覽是配合這個攝影季做的一個個展,整個展覽的思路和最終呈現出來的樣子是我和泰康空間的負責人唐昕,這次畫冊的設計師謝文躍聊天的時候聊出來的。 因為我有大量的早期做暗房時留下來的黑白照片試條以及很多同一張底片在不同的條件下製作出的照片,依據這樣一個基礎,我們設想做一個看似不夠“規矩”展覽,這些大量的“殘缺”的照片試條和一些經過選擇的“印製完美”的成品照片同時出現在一個空間裏,整個展覽的時間思路是被打亂的,你看到的這個結構是靠著一個內在的線索,這個線索會提供給你一種細微明確的觀看思路。 “攝影季”的形式有點像一個小型的攝影節,這在西方國家每年都有類似的形式,是一種保留和表達影像的一種傳統。因為我並沒有太多的看其他的展覽所以很難説印象深刻的,我覺得太多展覽的形式上大同小異,作品也不生疏,我更願意看到更新鮮的或者藝術家自身的某種突破,而不是像擺攤那樣把照片再一次挂出來給外國“專家”看見。 竇子 泰康空間推廣總監 這次針對攝影季,總監唐昕特別安排了三位中國攝影藝術家的個展,分別是吳印鹹的“北京飯店 —— 1975”、韓磊的“間隔”、以及蔡衛東《現場》,他們三個分別跨越了中國攝影史上老中青三個不同的時代,展覽得到了很多外國專家的關注。 這次“攝影季”的展覽和活動都非常豐富,非常高興能集中看到很多特別的展覽。其中我最最喜歡的是麥勒畫廊展出的法國攝影師皮埃爾.貢諾德(Pierre Gonnord)的《肌膚之下》,作品都是黑白人物肖像,這次展出了他的“烏托邦居民”和“吉普賽人”系列,非常有衝擊力,我也很高興有機會能採訪他,進行當面的交流;另外“法國才華基金會”的展覽也非常棒,看到一批年輕外國攝影師的創作;還有就是香格納畫廊展出的荒木經惟和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展出的森山大道也讓人印象深刻。除展覽外,我對攝影季安排的圖書交流部分也很感興趣,可以同時看到幾百本國外有代表性的攝影藝術畫冊,拓展了自己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