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洹《造河》香灰 鋼和木頭 180 x 1800 x 600 cm 2008 Q:在團隊主義生産與個人主義生産之間,你的選擇是什麼?出於怎樣的考慮選擇這樣的方式完成創作過程? A:首先這不是生産,是嚴肅的藝術創作。我在團隊中的角色,更像是寺院裏的住持,戰爭中的總指揮,是制定方針路線的人。 Q:你覺得個人體驗和集體創作的形式會有矛盾嗎? A:不但沒有矛盾,反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我們為藝術史開拓了這種嶄新的創作模式。顛覆了藝術史中僵死的個人主義局面。 Q:你是否有時會有意讓製作者發揮他們的作用,不對他們做過多的限制? A:我鼓勵每位員工發揮各自的才智,激活每個人的創造力。 Q:從非常私人化的行為藝術到今天的創作,藝術模式的變化讓你對藝術的理解有無變化? A:不同年齡,不同閱歷應該做不同的事情。無論什麼方式創作,多少人創作,這並不重要;關鍵要看最終結果!這才是硬道理。 Q:你對這種藝術家的“新工作”有怎樣的感受?(比如高效、便捷、省力、順暢、反覆、耗時、費勁) A: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 讓你的視野更開闊,大腦更敏銳,思考更深厚,心胸更博大。 Q:你認為,目前藝術家的地位和身份是否已經有新的定義? A: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舍命得天下。讓歷史見證未來。 張洹在製作香灰畫 喬偉:張洹助手 Q:這種新生産模式下“助手”的身份是什麼? A:企業中的一名員工。工作內容跟藝術有關。 Q: “助手”在當代藝術中為什麼越來越被需要? A: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退化,把事情做得精準,更到位。 Q:這種集體勞作是否讓藝術創作更有效率? A:集體智慧,相互啟發。 Q:這種新模式給當代藝術帶來了什麼影響?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嶄新藝術創作模式。 為當代藝術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並提出了問題。 Q:這種模式是會更加盛行,或許也會逐漸消亡? A:取決於社會對藝術的需要程度。我相信這將是藝術世界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