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玩具總動員背後(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5 13:51:08 |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迪士尼高層非常喜歡這個樣片,但反對伍迪的布袋玩偶形象,因為很多電影和電視節目的恐怖故事都和這個形象有關。拉賽特轉而從他童年的另一個玩具裏尋求靈感。那就是鬼馬小精靈,一個可以拉線發聲的玩偶。伍迪的新形象誕生了,這回是個填充玩具,背後有根拉線,嘴巴不會像從前那樣一張一合。登普斯變成和伍迪個頭差不多,這使得他更像個強有力的對手,並且更名為巴斯光年,靈感來自宇航員巴斯?愛爾德林(Buzz Aldrin)。

 

  拉賽特和皮克斯故事小組的其他成員——斯坦頓、多科特及喬·蘭福特——清楚地知道他們中大部分都是電影劇本創作的新手。情況確實如此,沒人能和任何動畫長片或故事寫作扯上干系,除了蘭福特。他曾為幾部迪士尼長片做過故事板的工作,參與了《勇敢的小烤麵包機》(The Brave Little Toaster)的二維空間製作,還在卡爾藝術學校教過與故事相關的課程。創作一個精彩的五分鐘短片和構思一個有情節的###十分鐘的長篇故事大相徑庭。此外,拉賽特從《安德烈和威利的冒險》往後的短片連一句對白都沒有。

 

  為了學習,拉賽特和多科特去洛杉磯參加了一個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主講是劇本創作的領袖人物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回到裏奇蒙角後,他們成了麥基原理的虔誠信徒。此原理根植于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在這些原理中最重要的要屬“麥基教義”——衝突讓人物和故事變得有趣;面對問題做出抉擇時的人物個性最真實最有説服力。麥基研討會還充滿了大師的經驗之談,如故事結構如何一步步體現主人公面臨的問題及他做出的反應。麥基的教導成為皮克斯的“金科玉律”。

 

  拉賽特和他的故事部觀看了一系列的“兄弟電影”,包括《48小時》、《逃獄驚魂》、《午夜狂奔》(Midnight Run)和《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等,以研究他們的故事結構。抱著一直以來對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熱愛,拉賽特也仔細研究了他1986年的冒險電影《天空之城》。(後來,當拉賽特開始設計電影最後那場追逐場面的時候,他集合了好幾部電影的追逐場景——《法國販毒網》(The French Connection)、《警網鐵金剛》(Bullitt)、《洛杉磯生與死》(To Live and Die in )以及其他他研究過的電影。)

 

  迪士尼請來約爾·科恩(Joel Cohen)的戲劇寫作團隊和曾在《國家諷刺》(National Lampoon)雜誌工作的亞力克·索克羅(Alec Sokolow)與皮克斯故事團隊一起打造電影劇本。七份草稿之後,科恩和索克羅與皮克斯達成一致,離開了團隊。迪士尼又請來另一位編劇,喬斯·威登(Joss Whedon),準確説是第三代電視編劇。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改寫劇本。據威登後來回憶,他發現《玩具總動員》有個極好的結構,但是劇本沒有體現出來。

 

  威登加入團隊的時候,電影中的玩具“人物”基本上都定了。包括伍迪和巴斯光年在內,房間裏其他玩具也大都是“嬰兒潮”時期家長們熟知的經典,或者是經典造型的變體。拉賽特擔心這些當年“時髦”的玩具會給電影一種陳舊感。孩之寶玩具公司(Hasbro)已經拒絕授予他們對美國大兵玩具GI Joe的版權,而且是很不情願才批准他們可以使用馬鈴薯先生()的造型。(“為了可以讓馬鈴薯先生出現在我們的電影中,我們跟其代表律師進行了無數次的談判,這件事當時成了一個流行的笑話。”古根海姆説。)威登增加了一個玩具恐龍,名叫雷克斯,缺乏自信,膽子很小。他還給芭比娃娃安排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玩具總動員背後(下)上一頁自述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皮克斯總動員(動畫帝國崛起之路)》
· 玩具總動員背後(上)
· 玩具總動員背後(下)
· 魔鬼都市的危機
· “第500次本壘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