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三:堅持手繪,做高品質的完美動畫 宮崎駿堅持精品動畫路線,在製作技術方面堅持傳統的手繪,反對賽璐珞動畫片的墮入末流和電腦動畫的氾濫成災。這一點,在當今技術至上的動畫界難能可貴,也為業內人士和廣大動畫愛好者所津津樂道。 日本的主流動畫都是以賽璐珞技術為基礎的傳統動畫片,圖像清晰,色彩明亮,因此很受觀眾喜愛。另外賽璐珞動畫片適合集團作業,流水線生産。繪畫技術一流的動畫師也會因其太過精美而喪失原有的衝擊力。簡而言之,要想把賽璐珞動畫片做好很不容易,但是你也很難把它做得很差,賽璐珞動畫片的這個特性使動畫片大工業生産可能為大量動畫師帶來就業機會。賽璐珞影像精美,畫面華麗,但人物空洞蒼白。宮崎駿對新日本動畫濫用賽璐珞動畫片的墮入末流持批評意見: 新日本動畫的每一步發展又都離不開日本漫畫的影響。賽璐珞片的出現使日本漫畫的精髓在新日本動畫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男人的強大威猛與"酷",女人的美麗溫柔與可愛最適合用賽璐珞動畫片表現。但是精美的影像取代了人物豐滿個性的塑造;華麗的畫面掩飾了角色表演的蒼白。"新日本動畫"成了"美女帥男"掛曆的代名詞(轉引自薛燕平:《世界動畫電影大師》,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傳統動畫技法的進步與文化內涵的深入外,飛速發展的電腦技術為動畫産業狀況和藝術狀況的轉變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尤其始自1994年的CG技術,促成整個動畫美學的急速更疊。從技術上來講,多幅賽璐珞重疊之後,會降低透明度,導致背景變暗,甚至變色,但數字技術能完全解決這一難題;而就色彩而言,賽璐珞使用300種顏色,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但數字技術能夠容納1670萬色。日本最早的數字動畫作品應該是1996年的《咯咯咯鬼太郎》(30分鐘)。該片除了原畫、動畫以外,所有的製作步驟全部數字化。老牌的東映動畫公司作品中也開始部分使用數字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出於節省經費和人力目的,以及為追求畫面表現力方面的卓越性能,東映動畫公司名稱于1998年正式由"東映動畫會社"變更為"東映動畫"。其後,數字技術在其生産中得到全面的運用。而同時,大量涌現的小製作公司也不甘落後,紛紛加入CG動畫生産大軍。由此,東映動畫一直引以為豪的製片廠制度完全喪失了優越性而面臨重大衝擊,攝影臺塵埃落滿。數字技術帶來了新時代背景下的動畫産業革命(《日本動漫産業的現狀分析》,中華傳媒網。)。
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吉卜力也開始嘗試著使用電腦帶來的便利。在高田勳導演的《平成狸合戰》中,吉卜力第一次使用電腦作畫(CG),雖然只有3個cut使用CG。其後的《歲月的童話》也用到了電腦技術。《幽靈公主》有15分鐘CG動畫,使原來只有2D的平面影像變得更加有深度。吉卜力為此設立了一個專門的CG小組,也購置了一切CG所需的設備。同時也邀請了一位日本電視網的CG導演加入製作小組。《我的鄰居山田君》是高田勳1999年的作品,它捨棄了吉卜力慣用的透明畫材動畫,而是嘗試著使用鉛筆線與水彩色調的顏色畫出了素描般的作品。為了達到這種效果,他們用數字技術代替了傳統手法,是吉卜力第一部完全在電腦上完成繪圖和動畫製作的作品。《千與千尋》中有幾處用到了電腦特技。時隔三年後,宮崎駿推出的《哈爾的移動城堡》中也用到了電腦技術。 但對宮崎駿而言,他堅持手繪,只用電腦動畫製作特效,他對電腦動畫流行的趨勢持反對意見:"電腦技術使人自由,設計過於精細,很容易使匠心獨具的製作變成流水式的生産。CG後面還跟著3D技術,然後便不由自主地向迪斯尼的風格投降了,這就是大家想要的結果嗎?氾濫的、國際化的製作,即所謂合乎國際口味?"(這是宮崎駿在《千與千尋》柏林電影節獲獎後,在東京記者招待會上講話中的一段。轉引自宮崎駿:《對現實的發言》,許曉譯,《南方週末》2001年11月29日。)以2008年的《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為例,他運用手繪,不求唯美,講求樸拙。宮崎駿在製作該片時摒棄電腦技術,運用創紀錄的17萬張手繪圖片將角色刻畫得活靈活現。
宮崎駿在採訪中説:"經驗告訴我們,你通過電腦創作的東西無法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決定完全依靠鉛筆……那是我們的專長。""看起來電腦技術使人自由,其實很容易使獨具匠心的製作變成流水式的生産。"吉卜力的3DCGI主管認為:"手繪動畫主要是以線條構成,它非常適合表現動畫的藝術風格。我的工作就是考慮如何用3D的方式錶現出手繪的感覺。儘管現在的動畫越來越真實,但是孩子們還是希望看到更多充滿想像力的畫面。我認為要多學習過去的表現方式和技巧。想要創建未來,就必須要了解歷史。"這是對宮崎駿的觀點一個精闢的闡釋。宮崎駿的動畫的手繪張數數量巨大,影片的畫面效果的確是電腦無法達到的,這種工作態度無疑使他的電影成了精品影院動畫。 正因為對人類、對社會負有的責任使宮崎駿成為一個自覺的動畫創作者,他説:"近日,一直堅持動畫事業的我深感力不從心。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孩提時代能夠邂逅優秀的動畫片是幸福的。雖然我深知,我們在幹的就是瞄準兒童的購買力的行當,雖然我們認為自己的作品都是有良知的,但影像作品的的確確在刺激兒童的視覺和聽覺。我們剝奪了讓兒童走出小天地,感受整個時代的權利。因為動畫産量的膨脹,充斥了這個社會,並且使一切變質。現今,我的多數同行都窘于生計。但我們卻沒能把高叫著困境的力氣,放在將自己的事業正當化上面。我們的事業實在已經腐朽了。"(宮崎駿:《思索與回歸--日本的動畫片和我的出發點》,支菲娜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在宮崎駿的影像世界裏,我們看到了被凡俗生活遮蔽起來的詩意,可以暫時脫離喧囂的現實而獲得身心放鬆和精神慰藉,為我們"詩意地棲居"提供了一處心靈上的棲息地。 宮崎駿和他所領導的吉卜力工作室平均一年也製作不出一部動畫電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卻能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吉卜力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精品。宮崎駿堅持不走"續集"路線。和某些導演相比,宮崎駿確實很不一樣,相比影片的商業化利益,他更注重影片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