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教育部五位司局長就義務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答記者問

中國網 | 時間: 2008-11-07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劉貴芹:第二個方面由我來回答。我主要介紹兩個方面的情況。第一個是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情況。第二個是關於教育系統特別是高校黨建工作方面的情況。我先介紹第一個方面的情況,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情況。我分四點來介紹。第一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準,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素質教育我體會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要特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江澤民同志説過,“要説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所以我覺得必須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素質教育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

應該説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決策。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1月,中央專門召開了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可以説,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在各地各高校和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很大成績,已經進入到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第二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做的一些工作。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工作。我們重點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是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第二是抓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學生以學為主,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要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我們特別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有哲學社會科學各門課程,都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特別重要的責任,是重中之重的課程。

2005年1月,中央專題討論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關問題,審議通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隨後中宣部、教育部下發了五號文件。圍繞這個文件的貫徹落實,抓教材、抓師資、抓教法、抓指導,推動新課程方案的高品質全面實施,努力實現在幾年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有明顯改善的目標,力爭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打造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這項工作取得重大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我們抓緊了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包括強有力的黨建和學生服務工作,以及加強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

其中,這幾年下了很大的力氣來抓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為此,教育部專門召開了會議,頒發了二十四號令,加大了培養培訓力度,這支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截至2006年底,全國高校專職輔導員達到7萬餘人,兼職4萬多人。今年的數據要到11月底才能統計出來。第三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有七個重要進展。其中,特別重要突出的是大家在思想認識上有了進一步提高,“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逐步成為大家的共識,並且逐步深入人心。一個是,學校教育、育人為本。這是帶有根本性的、方向性的問題。

我們辦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學校,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育人為本的核心含義,是黨和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辦學宗旨。另一個是,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融入教育的全過程。簡單説,大學生要成人、要成才,成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