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到各種智慧硬體,物聯網身影遍佈。人們在熱議物聯網神奇的同時,卻發現它既熟悉又陌生。
“5G已經蓄勢待發,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將是5G的應用場景之一。”在近日舉辦的“雙創1+1”走進高校系列主題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物聯網與大數據、智慧化、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相伴發展,市場將更為廣闊。
萬物互聯時代即將來臨,未來的物聯網又將是什麼模樣?物聯網走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還有什麼阻礙?
可穿戴設備擴展了物聯網應用領域
軌跡追蹤設備、智慧手錶、智慧眼鏡以及衣服裏的嵌入式感測器等可穿戴設備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並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鄔賀銓説,可穿戴設備擴展了物聯網的應用領域。
一個網球運動員,球拍上有一個加速度感測器,可以監測震動等情況;手腕上可以戴手環、手錶、智慧化戒指,動態記錄運動量、查看天氣、監測脈搏等;身著polo衫的胸部下方安有感測器,可以隨時記錄身體的變化情況,如皮膚水份的流失等……載入了高科技的運動畫風出現在眼前。
試想一下,這就是未來的生活場景,是不是很酷?由於移動網際網路、軟體、雲計算技術的誕生,可穿戴設備應運而生。鄔賀銓介紹,作為代表的谷歌眼鏡推出市場後迎來兩個現實問題:第一是成本,大家是不是都用得起;第二是應用,這個應用是不是剛需。
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蘋果、阿里巴巴、摩托羅拉等公司都開始掘金智慧可穿戴設備領域。智慧手環、腕錶的面世帶來了大眾對運動、健康的關注,相比動輒幾千的高昂售價,小米手環以79元的售價快速佔領中國市場大半份額。從市場反饋來看,高性價比成為當前可穿戴設備的發力點。
除了通過技術改造升級來降低成本,鄔賀銓説,現在可穿戴設備的發展還存在一個誤區,開發的很多應用不是剛需。但這似乎是一個怪圈,如果找不到市場,規模不上去,成本也下不來,“歸根到底還是需求驅動的問題”。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佈的《可穿戴設備研究報告》顯示,從2016年開始,部分垂直領域的巨大潛力將開始釋放,可穿戴市場將正式進入啟動期,預計2016年可穿戴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物聯網“碎片化”成為聯結生活的阻礙
從概念,技術開發再到産品應用,物聯網一直“看起來很美”。鄔賀銓表示,物聯網之所以發展得不如想像中那麼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碎片化”,阻礙了物聯網與日常生活的有效聯結。
實際上,“碎片化”卻是物聯網的“天性”。“感測器是多種多樣的,有物理的感測器,化學的感測器,生物的感測器,甚至同一物理感測器也多種多樣,不可能有一種通用的感測器適用於所有領域。”鄔賀銓説。
另外,他還談到物聯網在技術層面基本採用積體電路技術,不能通過傳統工藝直接生産出來,也導致成本不易控制。“積體電路技術是以規模來支撐,但是它比一般機器人的電路還要難。因為它涉及到物理量的轉換、電量的轉換、化學量的轉換、生物量的轉換,這些轉換涉及到化學、物理、生物等等多種技術。”
鄔賀銓將碎片化的第三個原因歸結于行業間的門檻。“物聯網的應用是面向行業的,而每個行業都有門檻,不是有了感測器就可以聯成網,關鍵是通過使用物聯網産生增值。”
“物聯網産業的統計邊界不清晰,什麼算物聯網,什麼不算物聯網,有些數字不可信。”鄔賀銓既警醒又充滿期待。“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出現,物聯網從感知層面上升到分析決策的層面。在不改變感測器成本的情況下,由於增加了價值,未來物聯網成本仍然可以降低,應用前景廣闊。”
物聯網安全問題不容小覷
網際網路有一句名言,我們不預測未來,我們創造未來。未來物聯網會是什麼樣?不斷更疊的科技水準和沒有圍墻的人類創造力,為我們的生活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無人駕駛、人工智慧機器人、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儘管物聯網目前還存在很多現實發展障礙,但並不能掩蓋其在各領域的突出表現,甚至已將觸角延伸至精細化生産過程。鄔賀銓舉例説,在印製地毯圖案過程中,用感測器實時矯正,在扭曲的情況下也可以印出合格的地毯。此外,物聯網不僅涉及到工廠,還延伸到供應鏈和用戶,實現了物聯網在生産環節的全覆蓋。
物聯網讓很多人看見了商機,站上了創業的風口,但鄔賀銓卻希望多一點冷靜的思考和耐心的研究。“物聯網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內曾經有一些地方太樂觀了,把物聯網説得很高很大,實際上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在他看來,物聯網的發展讓人喜憂參半,安全問題不容小覷。“生産線是物聯網控制了,不是人控制了,這樣很好,但是聯網後軟硬體都會有故障。如果需要改造生産線就要考慮是否安全穩定,聯網後會不會有駭客入侵,這是顧慮。”
“物聯網現在處於萌芽期,20年以後,儘管物聯網的應用碎片化,但是使用肯定不是碎片化。”鄔賀銓笑稱,什麼技術能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未知數。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物聯網 悄然走進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