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資訊技術快速發展,把人類急速帶入網路社會,怎樣進行網路建設,維護好網路生態,歸根結底都落實到同一個目標上——更好地讓網際網路造福人民。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讓“網際網路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在浙江大地,蓬勃發展的網路問政讓網際網路成為造福人民之網。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從古至今,只有了解民意、體察民情,治世理政才能有的放矢,古有官吏微服私訪,近則倡導廣開言路。如今,資訊傳播的渠道不斷革新變化,為收集民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平臺,政府職能部門的官方網站、官方微網志、微信猶如一個個民情觀察員,感知百姓冷暖、傾聽草根民聲。
在紹興,“民情線上”有點熱。這是一個溝通平臺,主要通過線上受理、回應網民反映事項,並主動發佈資訊,第一時間疏導公眾情緒,實現網民實時問政、部門實時回應和政府實時為政;自2013年8月推出以來,平臺共派發輿情5584件,其中回復3292件,幫助解決網民反映的民生實事1367件,受理投訴諮詢1395次,採納意見建議463條。民情熱線上,樁樁件件是小事卻關乎福祉,點點滴滴是訴求更是民生,每一件都需要認真對待,因為每一件事對於當事群眾而言都是百分百。
在網上聽民聲,在網下解民困,O2O式的現代化行政舉措在政府部門和普通百姓之間形成了良性的溝通和互動;特別是來自民間的參與、表達和監督,對政府管理方式創新形成“倒逼效應”。
杭州蕭山區的“網路問政平臺”有一條制度:涉及部門必須在24小時內受理,5個工作日內辦結,規定時間內沒辦理將“亮紅燈”;群眾反映較多、涉及多個部門的帖子,網路問政平臺派出專人實地前期了解;對各單位辦理答覆的帖子,根據民意採納和反應落實等情況,派專人進行追蹤,對辦理不及時、處置不到位的公開曝光。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工作作風的生動要求,檢驗網路問政到底是形式主義,還是雷厲風行,政府的落實程度是最好的答案,領導的率先垂范是最好的回答,蕭山區的“回應制度”正是留印、有痕的具體體現,也讓網路問政多了剛性,贏得了更多信賴。
網路問政造福於民,除了排憂解難,還體現在擴大對社會管理的參與互動,幫助政府“明辨得失”上。
2014年開通的浙江政務服務網,引入“淘寶”評價機制。群眾到政府部門辦事,滿意可以點讚,不滿意可以給差評,所有評價都在網上公開,每筆審批業務都在群眾監督之下。這一“點讚”模式,意味著政府機關真正成了“店小二”,服務好不好,不再通過體制“內迴圈”式的評價決定,而由被服務的群眾説了算。這樣的政策讓政府機關時刻處在百姓監督之下,服務意識大為增強,讓群眾有了參與感和獲得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公民責任意識。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深度民主是建立在廣泛政治參與基礎之上的;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普及,降低人民群眾參與政治事務的門檻,提供了群眾監督的有效途。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網際網路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錶”,也是改善公共服務的“加速器”,通過網路問政,織就造福人民的網際網路,不僅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必須,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保障。
未來,隨著網路問政的進一步發展,浙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也將借助網際網路不斷升級,助力浙江率先實現現代化。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網路問政織就造福人民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