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板青剛冒雨割來,好吃!”連日來,定海區鹽倉街道叉河村黨委書記馮東海在個人短視頻平臺賣力吆喝青餅,粉絲大漲。見叉河村火了,白泉鎮的河東村也行動起來。“種浙貝母的開荒地最近換種了芍藥,我們嘗試兩條腿走路,一能賣錢,二能搞旅遊。”這場有關鄉村振興的擂臺戲,河東村黨總支書記阮定定的目標是“C位”。
全長100.5公里、串聯起8個鎮街的定海百里文廊去年貫通後,已成為舟山市內外遊客爭相打卡的好去處。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文廊經過的31個村(社區)都擠破腦袋,挖掘當地的獨特資源引流。31個村社當家人互相競爭、學習,一心為村求發展。
叉河、河東,一西一東,一個三面環山,一個落在平地,資源都不出挑。在這場擂臺賽中,當屬這“二河”的當家人競爭最為激烈。地處虹橋水庫上游,叉河村1200多戶村民家家開門見水,碧波盪漾雖美,但作為飲用水源保護區,發展工業不用想,養雞養鴨也不行。眼看村集體收入全區倒數,村民有委屈,幹群關係更別提。年近50歲,當了10年村黨委書記的馮東海幹勁比後生還足。趕上定海舉全力喚醒文廊沿線村莊,他心一橫,變身博主,對著鏡頭吃黃桃、腌冬瓜、釀米酒,兼具土味和生猛,多條視頻瀏覽量近10萬。“一開始拍視頻,我話説不溜,發了幾條後也有人説我愛出風頭,但阿拉村確實受到更多人關注了。”如今站在鏡頭前,他神情從容,底氣十足,“賣農産品大半年,村裏進賬就超50萬元。”
河東村黨總支書記阮定定當過兵、跑過船,學過攝影、做過生意,做了村裏當家人後,村民們很是服氣。無奈村裏底子薄,接棒時,一年經營性收入65萬元,還不夠半年的常規性支出。“窮家難當,搞錢!”公開招商出租閒置土地、打通中藥材種植加工全産業鏈、修復古宅做鄉村旅遊……去年,河東村集體收入超160萬元。“今年打算組織老年人去蘇州玩兩天,上一次旅遊已是9年前嘞。”阮定定説,“這些旅遊鈿,阿拉負擔得起!”他笑得頗為“豪橫”。
見“二河”幹得歡實,其他村也不甘示弱。馬岙村黨總支書記林嵩打造“智慧村社”平臺,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廟橋村黨委書記樂科龍帶頭挖掘三毛IP,變流量為“留量”;皋泄村黨委書記蘇明英引入電商、直播等網路銷售平臺,農産品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如今,行走在定海百里文廊,看到的是生機,感到的是志氣。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周杭琪 康明軍 應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