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舟山 新聞詳情 A- A+
“海洋活化石”,我們來救護
發佈時間:2024-03-18 09:40:20    

   筆直的劍尾憨萌地懟向鏡頭,厚厚的甲殼受到外界刺激後不自覺地彎折起來,好似來自“鋼鐵直男”的害羞,緊接著就“撲通”一聲躍入大海……日前,在舟山普陀蓮花洋海域,21隻被誤捕的中國鱟恢復活力後重返萬頃碧波。

  鱟被稱為“海洋活化石”,已在地球上生存了4億多年,其罕見的藍色血液具有很高的科研和醫用價值。近年來,由於棲息地破壞、海洋污染等因素,曾在中國東部和南部沿海隨處可見的中國鱟數量急劇減少。2019年3月,中國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為世界性瀕危物種,2021年2月被列入我國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位於沈家門漁港不遠處面積僅38.6公頃的西軒島上,坐落著浙江首個中國鱟救助基地,21隻放生的中國鱟正是來自於此。該基地從2022年下半年啟用至今,已累計救助了近百隻中國鱟。3月初,記者跟著省海洋水産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踏上這座小島,探尋救護“海洋活化石”的故事。

  呵護孩子般照料受傷的鱟

  我們從沈家門漁港碼頭坐船出發,一路向南行駛。“舟山海域是中國鱟地理分佈的北界,偶有漁民誤捕野生中國鱟的報告,初步推測該區域可能存在中國鱟産卵場。”省海洋水産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濤指著窗外的大海説,為此,舟山加強中國鱟種群的搶救、復育和保護管理等工作迫在眉睫。

  一上島,張濤就帶著我們直奔中國鱟救助基地——這是一個偌大的室內養殖車間,兩個大小相同、約20平方米的暫養池內,淺淺的水中有40隻左右中國鱟。它們大都仰臥著,也有幾隻靜靜地趴在池底,清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進來,正好灑在它們身上,十分愜意。“這裡的鱟大多是漁民誤捕後發現受傷了或判斷不準健康狀況,主動送過來的。”張濤告訴我們。

  “張工,我收網發現誤捕了一隻鱟,它身上有傷口,你快來看看……”説話間,張濤接到了一個船老大的電話。當我們一路小跑抵達碼頭時,漁船正好靠岸,船老大小心翼翼地把一隻鱟遞到了張濤手上。這只鱟頭胸甲有一處明顯傷痕,劍尾也斷了一部分。初步檢查後,張濤把這只鱟帶到了救助基地。張濤仔細清理這只鱟甲殼上的附著物和創口,並用生理鹽水對傷口進行消毒,再塗抹紅黴素軟膏。一系列操作完成後,張濤為它戴上編號牌,“這是為了更好地辨認觀察。”

  我們在張濤指導下用遊標卡尺測量各項形態學數據。“頭胸甲長約15釐米、腹甲長12.8釐米、體重1.52公斤……”我們一邊測量一邊報數據,張濤將這些數據一一記錄在中國鱟監測調查資訊統計表上。張濤一邊將它放到暫養池中一邊説:“這只鱟需要在這裡好好‘療養’一段時間,等活力完全恢復後再擇機放歸大海。”説話時張濤的視線始終沒有離開過那只剛剛放下去的受傷鱟,“剛來的小傢夥要特別關注,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要看一下,觀察活力情況。”

  換水擦池壁是每天必修課

  對於中國鱟的康復、生長來説,除了餌料要好,優質的水環境也至關重要。

  我們看到,暫養池裏的水清澈見底,遠遠望去湛藍通透。“這,可是地地道道的海水。”看我們一臉驚訝,張濤帶我們登上車間後面高高的砂濾池,不遠處就是波濤洶湧的大海,“我們從海裏取水後,經取水泵站加壓,然後經過長長的管道進入沉澱池,過濾掉一部分雜質,就來到了我們所在的砂濾池。”

  砂濾池從表面看鋪滿了細沙。“事實上,池子從上面到下面是由不同大小的顆粒組成的,最上面是細沙,往下是小石子,再下面是大一點的石塊。”張濤介紹,通過顆粒物層層吸附雜質,從砂濾池出來的海水就很清了。回到暫養池,一名工人正在用網兜打撈水裏的雜質、糞便和殘餌,我們提出幫忙。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網兜的柄很長,總是不聽使喚,沒撈幾次,我們的手臂就發酸了。“此外,每天上午換一次水、清潔池壁也是我們的必修課。”張濤指著池子上的一股流水説,他們還要24小時保持有新水進來,只有這樣,池水才能始終保持清澈。

  我們注意到,暫養池中還配備了加熱棒。“溫度條件是救助中國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一年下來,張濤通過文獻學習和不斷實踐發現,水溫低於15攝氏度時,鱟的攝食會減少,而在20多攝氏度的水溫條件下活力比較好。“前陣子,寒潮影響,夜間溫度下降比較快,我們要提前打開加熱棒來保持水體溫度。”張濤説,遇上惡劣天氣,他們要住在島上,睡覺前還要再去車間看下水、電、氣等情況,“如果不去現場看,睡覺也不踏實。”

  2012年,從上海海洋大學水産養殖專業碩士畢業後,張濤就來到西軒島從事海洋生物苗種繁育工作。隨著島上新成員——中國鱟的加入,張濤的工作比以往更繁忙了,一週7天常常有6天守在島上。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從相熟的船老大將誤捕的尤其是受傷的中國鱟送到基地救助開始,如今越來越多的漁民會主動聯繫並運送過來。

  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氛圍

  “從一粒鱟卵長到性成熟,需要13到15年,中國鱟種群恢復的路還很漫長。”省海洋水産研究所西軒試驗基地主任史會來這時走過來説。今年初,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和省海洋水産研究所共同合作的中國鱟保護與救助項目啟動。

  “救助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嘗試開展中國鱟的苗種繁育工作,爭取早日培育出幼鱟進行增殖放流。”張濤帶我們來到另一隻暫養池,同樣是清澈的池水,但一半空間鋪了海沙。再仔細觀察,這個池子裏的鱟均成雙成對。去年5月,張濤所在的團隊對暫養池進行了半池鋪沙,嘗試讓鱟挖窩産卵。“根據文獻記載,鱟的産卵季是每年5到8月,自然水溫達到20攝氏度以上。”張濤告訴我們,儘管如此,進入三月以來,他堅持三四天一次翻動沙子,觀察産卵的情況,“目前我們已發現親鱟交配現象,但還沒發現産下的卵。”

  這時,外面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基地迎來了一群前來參觀學習的小學生。“中國鱟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才2年,當務之急是提升社會大眾對其的認知水準,加快形成共同保護的氛圍。”史會來熱情地招呼學生們進來。

  “它真的比恐龍誕生得還要早嗎?”“為什麼它的血液是藍色的?”……孩子們一邊聽介紹,一邊問問題。我們“現學現賣”,一起幫著解答——“鱟,在古生代泥盆紀就已經誕生,大致推算下,它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兩億多年。”“鱟血之所以呈現藍色,是因為它的血液中含有豐富的銅離子,鱟血做成的‘鱟試劑’可迅速、高效檢測出細菌,至今是藥品生産中不可或缺的安全‘質檢員’。”

  一堂生動的科普課,不僅讓現場的小朋友受益良多,也讓我們感觸頗深。想做好物種保護工作,光靠一群人是不夠的,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在張濤的辦公室裏,一張張針對捕撈從業者和公眾的中國鱟保護與救助調查問卷被列印出來,接下來,他們將調查問卷和宣傳手冊發放到漁區百姓的手中,呼籲更多人加入到中國鱟保護的隊伍當中。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黃寧璐 共用聯盟·普陀 郭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