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積極探路縣域高品質發展:嘉善,往更高處攀越
發佈時間:2024-03-27 14:42:57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從古至今,縣域發展一直是安邦定國的基石。當下,縣域經濟更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

  11年前,嘉善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5年前,全域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2年前,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高品質發展示範點。

  一個縣的發展,屢次被提升到國家層面謀劃,這在全國各個縣域中實屬罕見。

  追夢,奔跑,一刻不停。從普通農業縣到經濟強縣、科技大縣,嘉善憑藉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以點帶面破解縣域發展共性問題,為全國縣域高品質發展探路。

  如今,嘉善新一輪發展的目標清晰而堅定:建設科創産業聯動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優勢轉化、高水準開放合作、社會共治共用“五個先行區”。

  “不斷深化做好‘轉變發展方式、主動接軌上海、統籌城鄉發展’三篇文章,是嘉善高品質發展的‘金鑰匙’。我們努力以新質生産力、‘三支隊伍’建設等為著力點,讓項目、人才在最好的時間,遇見最精彩的嘉善。”嘉興市委常委、嘉善縣委書記江海洋説。

  又是一個春天裏,連日來,我們蹲點嘉善,感受到一股股拼勁與闖勁已在這裡升騰成勢,在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下,醞釀著新的飛躍。

  一個産業園的脫胎換骨

  車行至嘉善縣320國道和魏中路交叉口,中新智慧園裏一幢幢白色的標準廠房,讓人眼前一亮。

  六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低小散”,集聚著18家木業企業,總佔地100多畝。雖是風光的傳統支柱産業,但幾十年高強度發展,受資源要素短缺和環境容量承受能力有限等瓶頸制約,産業一直蜷縮在價值鏈底端。不少違規堆放的木材,也給安全生産帶來諸多隱患。

  2018年,嘉善和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合作共建中新嘉善現代産業園,並成為浙江省首批“萬畝千億”新産業平臺。18家木業企業所在的區塊,正處於核心區域。

  按照規劃,這片土地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候,一場“騰籠換鳥”行動由此展開。翻開魏塘街道的地圖可以發現,這是整個街道最好的位置,緊挨著國道,且距離上海金山區僅1公里。

  “聽説要騰退,大部分企業一開始都很抵觸。”中新園區相關負責人計魏強回憶道,雖説木業企業畝均效益不高,但區域位置好,老闆們錢還是有得賺,日子還是好過的。

  很快,魏塘街道成立工作組,實行挂圖作戰、任務上墻、銷號管理。陳建國是當時工作組的組長,白天他到府做思想工作,消除企業主的疑慮;晚上加班加點梳理走訪情況,對疑難問題進行會商。“每家企業都走訪了上百次。”陳建國説。

  一家規模以上木業企業在收到騰退通知後不願配合,因為企業主有繼續生産經營的需求。考慮到産業匹配度,工作人員聯繫到了江西上饒一個産業園區,並幫其辦理各類落戶手續,實現異地搬遷。

  就這樣,不到兩年,18家企業全部完成騰退整改,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嶄新的中新智慧園,招商目標也從木業轉向了半導體産業。如今,中新智慧園裏集聚了10家半導體製造企業,年均總産值達60億元。

  故事也有另一面。在開展“騰籠換鳥”的同時,魏塘街道對優質企業“不拋棄不放棄”,破立結合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對於畝均稅收高、不在功能劃分區的企業,採取保留措施。

  龍森木業有限公司被“留在原地”後,街道招商人員時常帶著企業一起參展,幫助對接高端客戶。企業實現了從來料加工到訂單生産、設計的轉變,如今年産值比2018年翻了一番。

  嘉善人也不曾想到,一個個高端智慧企業,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經過兩輪示範點建設,嘉善的主導産業從木業、紡織、電聲、五金“老四樣”,變成新材料、新能源、新興資訊電子、高端精密機械,産業結構“脫胎換骨”。

  進入新發展階段,嘉善“置頂”科技創新,在縣域高品質發展中實現突圍。去年,全縣科研經費支出達GDP的4%,位居浙江前列;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0家,連續6年居嘉興第一;以全省第一的成績列入國家創新型縣建設名單。

  一家企業的前世今生

  “來嘉善發展,來對了。”與浙江翠展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始人彭昊短暫的聊天中,這句話被他反覆提及。

  翠展微電子主要生産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IGBT模組,在上海運營兩年後,公司完成了原始技術積累,開始尋求項目産業化的沃土。

  一口氣看了外省幾個地方,彭昊都不滿意,覺得不是區位優勢不足、就是産業基礎不完善,直到遇見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煒駿,才柳暗花明。

  翠展微電子IGBT模組生産所需的上游配件中,晶圓和銅底板佔70%以上,主要供貨商分別在上海和江蘇。“我們正好位於兩地中間,運輸成本能降低5%,還有現成廠房可‘拎包入住’。”彭昊沒想到,李煒駿為企業考慮得這麼週到。

  雙方一拍即合。2020年,翠展微電子落戶嘉善經開區,嘉善經開區招商專員幫其全程代辦落戶手續,僅一年時間該企業就實現量産,年産量達100萬套。

  “下半年産能就要飽和了,3條生産線24小時不停工,訂單還是趕不完。”去年此時,現有的廠房不夠用了,但彭昊心裏有底。原來,嘉善經開區早已為企業量身定制了總投資15億元的IGBT模組新項目,並配套57畝土地。

  “技術我懂,可新建廠房我是頭一回,真是千頭萬緒!”彭昊説。沒想到,項目簽約第二天,嘉善經開區相關負責人楊文文就帶著建設和行政審批部門的代辦員來了,他們幫企業排出一張項目推進計劃表,每個環節標注時間節點。

  這段時間,項目首批5條生産線已基本完工,預計今年7月投産,項目全部達産後年産量為300萬套。眼下,翠展微電子已擁有比亞迪、江淮、哪吒等400多家客戶,90%以上供貨商來自長三角。“預計明年總銷售額可突破6億元。”彭昊信心滿滿。

  翠展微電子的故事,如今在嘉善已經比比皆是。

  曾經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嘉善一直把毗鄰上海當作最大的優勢。這兩年,當地摸索出“創意設計在上海、孵化轉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重點承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外溢轉移。

  嘉善不靠海,如今依託上海這片最大的“海”,駛入了更寬廣的天地。近3年,嘉善通過上海招引項目123個,與美國、日本等100多個國家開展經貿往來,2021至2023年全縣進出口總值累計達1971億元。

  13579,採訪期間,嘉善人對這組數字津津樂道——

  10%的嘉善人在上海學習、工作、生活,30%以上的工業品為上海産業配套或通過上海進入其他地區,50%的農産品供往上海,70%的遊客來自上海,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或間接受上海影響而進入嘉善。

  一個個“大好高”項目的落地,成了嘉善轉型升級的支點,也勾畫出嘉善“接軌上海開放發展”的美好未來——

  城南,匯聚起長三角金融創新中心、雲帆大廈、萬象匯等未來金融、政務服務、商業集群;城中,嘉善技師學院、嘉善火車站等新地標火熱開建;城北,浙大長三角智慧綠洲、祥符蕩生態工程等項目,讓更多未來場景照進現實。

  春天,播種的季節,嘉善這塊“試驗田”,正在期待新的碩果。

  一把吉他的田園生活

  羅星街道鑫鋒村,一幢兩層的獨棟洋房,吉他工坊負責人趙文剛的工作室就在這裡。

  回歸鄉村,是趙文剛給予自己的一個關鍵詞。

  90後趙文剛是一個“嘉善女婿”,曾在馬來西亞學習吉他製作,學成後的他,想回國尋找更廣闊的音樂天地。

  兩年前,他聽妻子説鑫鋒村在打造音樂村,便前來看看。“沒想到村裏環境這麼好,城裏有的,這裡都有,工作室前3年還能免租金。”鄉村雖小,天高地闊,趙文剛毫不猶豫地選擇回鄉村發展。

  循著音樂聲,我們來到趙文剛的吉他工坊。正對大門的墻上,挂滿形形色色的吉他,右手邊的隔間裏堆放著各種工具,趙文剛就在這裡製作吉他。沿樓梯走上二樓,是一個小型的演奏廳。

  “這是家宴中心,能承接各類酒席;這是百姓健身房,高峰期還要預約;這是新建的露營基地,咖啡、燒烤、露天電影一應俱全……”趙文剛帶著我們在村裏轉了一圈,看得出來,他十分享受這裡的田園生活,看病、購物、娛樂不用往城裏跑,就連快遞都能送到家門口。

  每週末,趙文剛要去上海教吉他,“踩一腳油門就能到。”交通的便捷,讓他感觸很深。的確,從鑫鋒村到長三角主要城市,車程都在1小時左右;距離最近的高鐵站和高速路口,僅15分鐘車程。

  靜謐的小村莊,還給了趙文剛築夢的空間。鑫鋒村有一群熱愛音樂的村民,他們自發組了個樂隊,10多名村民的歲數加起來超過800歲,因此取名“八百樂隊”。

  “他們更偏向民樂,我是流行樂,我們經常一起編排節目,讓這兩類音樂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趙文剛也時常把自己喜歡音樂的朋友邀請到這裡,與“八百樂隊”合作,賦予音樂村更多活力。

  “美麗鄉村專場音樂會”“夏季露營音樂節”……每年,鑫鋒村都會不定期舉辦各類鄉村音樂會。“沒想到以前城裏才有的音樂會,現在在農村也觸手可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裡,趙文剛尋到了“詩和遠方”。

  和趙文剛一樣,00後潘佳豪的人生軌跡也再次與鄉村有了交集。去年,大學畢業後,潘佳豪選擇返鄉,和父親一起經營農業企業——浙江億里福集團。

  億里福集團是姚莊鎮跳家村的農業龍頭企業,主營蔬菜種植、流通等,目前在長三角擁有35家連鎖直營門店、600多家戰略合作的社區生鮮超市,蔬菜日均流轉量達80噸左右。

  “現在鄉村生活跟城裏一樣方便,每月收入都能過萬,為何非要住城裏?”接下去,潘佳豪還打算依託蔬菜種植基地,打造一個“植物工廠”,提供各類研學活動。

  “城裏村裏都一樣”——趙文剛和潘佳豪們的感受,有數據可佐證:2023年,嘉善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53:1。

  “縮小城鄉差距,不只在物質方面,也要記得住鄉愁、承得了夢想。”嘉善縣委推進辦主任王鋼説。

  得益於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的存在滿足了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享受型生活需求,“城市有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嚮往”在嘉善變為現實。

  漫步嘉善,我們驚喜地發現,城與鄉之手握得越來越緊,農民享受公共服務的半徑也越來越大——

  以前做夢都想住進城裏,現在給錢也不願搬;孩子上學不再往城裏跑,越來越多好學校辦到家門口;在村衛生室看病,一根網線連起市區大醫院的優質資源……

  這是一幅城鄉融合的新圖景:城鄉總體就業率超95%;城鄉基本醫療參保率達99.8%;城鎮化率達75.2%;累計開展五輪“強村計劃”,村均集體經濟經常性收入突破480萬元。

  如今,嘉善“鄉”的轉身還在持續加碼,城與鄉在優質均衡中逐夢共同富裕。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王雨紅 顧雨婷 縣委報道組 張文燕 宋依依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