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西湖為什麼沒欄杆? 這個熱問,湖邊個個有答案
發佈時間:2024-05-07 10:42:47    

  今年“五一”假期,遊人如織的杭州西湖再一次上榜全國“頂流”景點,西湖景區客流量再創新高。“西湖為什麼沒有欄杆?不怕有人掉下去嗎?”一則曾在網際網路上引發熱議的帖子,因“五一”假期再次爆火。

  不少遊客在實地“打卡”西湖時,萌發了同樣的興致。有人説,這麼多年了,這是習慣,更是“肌肉記憶”。那麼,西湖這麼多年來都沒有欄杆,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五一”假期西湖人從眾 遊客:喜歡西湖親近的感覺

  “五一”假期首日,10點左右的西湖北線一帶早已是人頭攢動,被分流的人群從斷橋入口上橋前往白堤,欣賞湖岸垂柳的愜意風光。

  不少遊客開啟邊走邊拍模式。人站在岸邊,背後西湖作為背景,是常見的合影標配。記者觀察到,一些遊客也會往堤岸旁再靠一靠,爭取在人多的場合下抓拍到更美的旅遊打卡美照。

  對此,來自河南的胡女士頗有心得,第一次帶家人來西湖,美景太多,西湖邊沿岸隨便一站,都是合照的好機位,“西湖邊都沒有欄杆阻擋,感覺自己跟西湖親近很多。”

  這樣的體驗,不少遊客感同身受。來自浙江溫州的金女士帶著兒子,直接在白堤邊上坐下看魚兒戲水,“最喜歡的就是西湖的舒適感,白堤邊逛逛,水也不深,小朋友也不會覺得害怕。把身子往前一探,一眼能望見水草和小魚,親切極了。”

  至於西湖為什麼沒有欄杆這事,金女士覺得,西湖裝上欄杆沒有必要,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素質。

  從白堤往西湖音樂噴泉方向走,靠近湖濱商圈人流量越來越密集。西湖遊船處排隊超過1公里。記者觀察到,部分區域加裝了臨時護欄,引導隊伍和人流有序分隔,一些遊客倚靠欄杆,擺出各種pose合影,看起來輕鬆自然。

  繼續往一公園方向逛,視野愈發寬闊。集賢亭一側的遊步道,不少被加寬的岸堤,讓遊客行走更加自如。

  對江南文化情有獨鍾的陳同學,是一名來自北京的在讀博士生,這次跟朋友組團來杭州玩,體驗感很好,雖然人流量很大,但良好的交通秩序給她留下不錯的印象。“一直很喜歡杭州西湖山清水秀的風格。”在她看來,“沒有欄杆的西湖更好,保留了西湖原本的風貌,這是展現西湖景色最優美的地方。”

  俶影橋上游客摩肩接踵,這座景觀橋彎彎曲曲,橋面較窄,人群慢慢挪動,像一條傳送帶。“人擠人,書包又大差點把自己擠下去了。”背著相機從福建趕來杭州的詹同學,第一站就選擇來西湖逛逛。他觀察到,剛剛一路上走來西湖邊都沒有欄杆,他覺得這就是西湖的特色。

  不設欄杆是約定俗成的共識 遊客所到之處,有更自然的細節保護

  今年“五一”假期,西湖不斷上熱搜。5月1日,西湖景區接待客流量52.94萬人次,與2023年同比增長55.52%。這背後,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西湖“開放、匠心、親民”的特質。

  西湖自古就是開放的。西湖申遺專家、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産監測管理中心原主任楊小茹介紹道,“作為歷史上景觀氛圍的營造,在‘三面雲山一面城’的西湖,‘不設欄杆’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共識。隨著西湖園林景觀的發展,新的設計也在一代代匠心營造下不斷出現,譬如蘇堤被打造成緩坡露水的自然風光,對白堤的景觀加固,均屬於長期建設中的‘微調’。”

  上世紀2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佐證,西湖除了湖濱公園有駁坎和下垂鐵鏈欄杆以及景觀橋梁和三潭印月曲橋設有欄杆之外,其他區域的駁坎都是自然式緩坡入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實施環湖綠地動遷,打造人民公園,建設湖濱一公園到六公園,對園林景觀進行鋪裝。更新簡化版的欄杆被當作景觀的一部分保留下來。

  時至今日還會有人會問:西湖沒有欄杆,怕不怕掉下去有危險?西湖水深也給出了答案。

  西湖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西湖的水底呈鍋底狀,平均水深2米左右,靠近岸邊都比較淺,多數地方水深0.5-0.8米,相對比較安全。但水底的淤泥可能較深,廣大遊客遊玩也要注意。

  西湖的水岸關係,十分親切。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説把湖濱所有的岸堤都做上目前這樣1米間隔的欄杆,把它隔絕開來,無形中西湖跟我們之間的關係就有了距離。

  小欄杆背後,同樣折射了“大圍欄”的故事。

  2002年杭州開啟西湖綜合保護工程,西湖綜保工程以南線整治為開端,整合了湖濱一公園、老年公園、柳浪聞鶯公園、少兒公園和長橋公園,打通形成一片完整的綠地,拆除了圍欄,實行不收門票政策,真正做到“還湖於民,還景於民”。

  歷年來,西湖景區一方面湖邊用這種遊步道、人行道加寬的形式,讓人更安全地在西湖邊行走。另一方面像柳浪聞鶯通過綠化帶與湖岸相阻隔,部分沿湖壘石坎坷讓人踏上不得不小心翼翼,這種種“潤物細無聲”的匠心,都起到保護作用。

  再者,一如白堤的“間株楊柳間株桃”從宋代作為景觀搭配存在,早已成為西湖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這種對西湖的審美追求,保留自然景觀的意趣,無形間成為了主幹道和步行道之間“隱性分割”,傳承至今。

  這也是最符合西湖審美柔性的解決方式。

  “欄杆本身就是出於安全考慮。但沒有欄杆,反而會産生一種心理暗示,”西湖景區水域管理處副主任孫傑解釋道,“促使大家在西湖遊玩時更加注意。”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當下如何滿足我們西湖的文化景觀審美,更體現在細微之處。

  西湖水域管理處數據顯示,集賢亭是廣受市民遊客喜愛的西湖景點,也是沿湖熱門打卡點。出於對安全和景觀的統籌考慮,2013年集賢亭復建時,專門在周邊兩側水下約0.8米處增設一條1.5米寬的生態保護帶,作為遊客不慎落水的緩衝保護。同時,景區加強周圍的日常管理,如設置夜間景觀警示燈等,保障市民遊客的安全。

  守護安全步履不停 科技加持讓西湖安全更有底氣

  “斷橋 ‘人從眾’,還從來沒有過遊客失足落水或者被擠下去的情況。”説這話的是杭州人最熟悉的“西湖大白”、在斷橋邊“紮根”19個年頭的民警陳宗耀。5月1日早上8點,他準時出現在西湖斷橋邊執勤。

  這時候,斷橋上已是人頭攢動,還有源源不斷的遊客從北山街涌過來。陳宗耀和同事們在上橋口引導遊客上橋,接通北山街的橋頭往外延伸十多米,就有一條用花壇組成的隔離帶,遊客從兩側有序上下橋。

  斷橋兩側是低矮的石欄杆,不及膝蓋高。20多米的橋面,幾乎每走兩步就是一名和一名志願者組合,他們面朝遊客維持秩序、解答疑惑。有網友説,“這就是西湖給遊客們的安全感。”

  5月1日假期第一天,西湖景區公安分局投入安保力量共有2054人。“群眾過節,我們過關。”景區公安治安大隊隊長胡文超説,整個“五一”假期大家放棄休假,全員在崗。其中,還有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就是“西子義警”,他們身穿綠色的小馬甲,自發地在西湖邊引導遊客,提醒大家不要太靠近湖邊,注意安全。

  “如果真的發生了遊客落水或者其他緊急情況,有人喊一聲,附近民警都能聽見,立馬趕到事發現場。”胡文超説,有時候報警電話還沒打出去,民警已經在現場處置了。

  “這種突發響應是南北呼應、水陸聯動的,即便不在人流最擁擠的斷橋上發生事故,我們的民警也能及時出現。”胡文超介紹,湖中三島上還有專業蛙人救援隊,全天候24小時響應。

  “斷橋、音樂噴泉這些核心地區會提前分控人流,加大安保力量。”胡文超説,當初曾考慮過在斷橋邊裝防護網,但是一來這會破壞西湖的自然風光,遊客觀感不好,二來西湖水位會波動變化,防護網難以發揮作用,所以這個想法也就作廢。

  當然,守護平安少不了科技的加持。

  在蘇堤、白堤西湖沿岸都有電子圍欄,注意事項實時喊話。西湖景區公安還發明瞭一款智慧救生圈,如果有遊客不小心落水,岸邊救生圈扔不遠也扔不準的情況下,這艘電動無人小船可以快速到達指定位置,救生圈迅速充氣彈出船體給落水者使用。別看這小船體型小,一秒能跑5米,遙控距離達500米左右,用於一般水上救援沒什麼問題。不僅湖邊,景區周邊不少山上的山體報警桿,除了充電,還有報警、救助等多項功能。

  “用有形的物理隔離不如築起無形的安全防線,這樣給遊客們的體驗才更好。”胡文超説,“和西湖沒有欄杆一樣,我們旅遊警察也影響著遊客對杭州的城市印象。”

  網友評論

  浙江網友“周大人 Rex”:沒有欄杆並沒有感覺不安全,感受到的就是親近大自然的美和文明的素質。

  浙江網友“A海闊天空”:在西湖邊掉水裏去,還沒等你衣服打濕就會有人給你拉起來了,裝欄杆有啥用?

  新疆網友“Jeremy L”:電動無人小船+自動充氣救生衣,這個配置讓我們嘆為觀止!給杭州人民的應急保障規劃點讚!

  浙江網友“Lucy”:“80後”小時候的西湖是有黑色鐵鏈欄杆的,兩棵柳樹中間就有幾根。當時的設計是彎彎挂下,小朋友都喜歡坐在上面晃蕩晃蕩,或者手去晃兩下。自從西湖申遺後就拆掉了。不過我個人也覺得沒有欄杆的西湖更像是自家的。

  浙江網友“貓貓”:素質就是最好的欄杆。

  浙江網友“易成”:自然、和諧、親近,才是人們的愛,更是西湖的美!

  內蒙古網友“熠時光”:西湖沒有護欄,西子無需珠釵。愛杭州,因為她值得!

  浙江網友“留意”:尊重自然、低影響開發。為杭州的減法點讚!

  廣東網友“側耳傾聽”:欄杆就像人與自然的隔離帶,越自然的景觀越受歡迎。

  吉林網友“歡樂馬”:沒有欄杆,沒有邊界,我們看到的西湖和古人看到的才是一樣的。才能體會接天蓮葉無窮碧的遐想,才能感受望湖樓下水如天的意境。 

來源: 杭州日報    | 撰稿:余紫琦 賈凱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