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長江下游的環太湖流域建設了一個繁榮一時的古國。而最新的海洋考古成果發現,當時,良渚古國的“子民”還曾去東海上探索。
見證這一史實的是位於浙江嵊泗列島泗礁島上的黃家臺遺址。嵊泗列島是我國最大的群島舟山群島的最北部分,散落在長江口外的東海海面上。泗礁島是這一列島的主島,也是嵊泗縣城所在地。
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舟山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對黃臺家遺址進行發掘。這處遺址位於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基湖沙灘附近,發現于上世紀60年代。此次發掘是因為國道公路施工的需要,發掘面積為600平方米。此次發現已經被列入浙江省2021年度十大考古重要發現。
主持此次發掘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朱雪菲介紹説,此次發掘也是舟山地區首次針對新石器遺址較大規模的正式田野考古發掘。發掘顯示,黃家臺遺址是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沙丘遺址,也是在浙江省域首次發掘的沙丘遺址。它距今已有約4800-4500年的歷史。考古隊員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器殘片與小件的石器和骨器。
良渚先民在營建良渚古城時運用了在濕地上堆土築墩的技術,而在黃家臺遺址的考古現場,人們發現,這種技術也被先民帶到了海島上。他們在一條直立性較好的沙堤上,人工堆築起沙臺,並在沙臺上鋪設了石踏步。而除了先民使用的器物外,考古隊員還發現了大量的貝殼堆積以及動物骨骼遺存,但是其中魚類和哺乳動物的骨骼遺存很少。
朱雪菲説,先民可以吃貝殼,但是貝殼可能並不夠吃。根據動物考古鑒定,哺乳動物骨骼遺存中,以梅花鹿為代表的鹿科動物其骨骼破碎度很高,表明它們被吃得很充分,可能是肉食的主要來源。但是,他們沒有發現植物遺存,因此暫不能確定黃家臺先民的澱粉類主食是什麼。從動植物遺存推斷,這裡食物不足,先民可能不會在這裡定居,而可能在這裡採集、預處理食物或者臨時居住。
近5000年前,良渚先民是如何來到這處東海前哨的島嶼上的?朱雪菲説,這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資料去證明,但是可以想見的是,他們從平原來到海島,也要克服極大的風險和挑戰,需要探索精神和航海技術。考慮到當時的良渚已經是一個早期國家,先民對海島的探索,也可能是良渚古國組織的“官方行為”。
來源: 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逸彬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