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吉縣梅溪鎮紅廟村嘗一杯“深藍咖啡”,和礦坑“小冰島”同框;到德清縣乾元鎮城北村的茅蓬山露營,聞著稻香享受第一抹陽光;走進吳興區妙西鎮妙山村的西塞山美術館,看一場後現代主義繪畫展……
初秋,行走在湖州鄉村,總能偶遇一個個“網紅”打卡點,讓人恍若來到北歐鄉鎮或者國內小都市。在湖州的鄉村,除了每年慕名而來的遊客,來“取經”的考察團也不計其數,綠色發展、社會治理、美麗鄉村等經驗總能讓人受益匪淺。
那麼,湖州鄉村是如何“出圈”的?
“出圈”,貴在不忘歷史。
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村民的一天,是從聽到搖櫓聲開始的。遍佈村裏的條條小河,蜿蜒清澈,遊客泛舟,穿梭在白墻黛瓦的村居中。沿河岸散步,千年的魚桑文化迎面而來:一杯桑葉茶沁人心脾,一份桑葉鍋巴咔嚓留香,一幅魚骨畫惟妙惟肖……
站在村裏的荻港漁莊前,創始人徐敏利將往事向遊客徐徐道來:“2005年,我關停了油脂廠。這些年,我們孜孜不倦地挖掘桑基魚塘文化,喚醒了千年古村。”
在湖州,6個國家傳統村落、35個省級傳統村落及108個傳統特色村在科學保護下,煥發出勃勃生機。從文化禮堂、鄉村博物館到文化驛站,一個個精神高地讓村民的出行“沾”著文化味。
“出圈”,勝在把握當下。
10月12日,由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邀請的十余位國際民間人士參訪了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在山水搖曳間探尋綠色密碼。
“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生活,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來自土庫曼的北京大學博士生撒普爾言語中難掩羨慕。他不會想到,20年前的余村,山是“禿頭光”、水是“醬油湯”,在關停礦山後走到了今天。
“與余農場”裏,不少城裏人種菜喂動物,體驗純粹的農耕生活;“青來集”內,600余名青年人才和在校大學生創業,閒暇時在廣場上玩起了滑板……
不只是余村,這些年來湖州借綠生金,打造了德清“洋家樂”、長興“上海村”、安吉“親子遊”等為代表的鄉村旅遊第一市,去年鄉村旅遊經營總收入達130.25億元,連續7年全省第一。
“出圈”,贏在未來已來。
未來的鄉村是什麼模樣?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在最近的5年中來過湖州4次,他説:“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來中國的模樣,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模樣。”
在德清縣莫幹山鎮五四村,未來的藍圖落地生根:遊客中心的數字大屏上,全村生産、生活、生態情況在跳動的數據中更新,讓村莊治理迸發出一個個“火花”。智慧小屋內,村民可以做體檢、收快遞、購買應急藥物、遠端連線專家就診……
科技,讓鄉村的未來變得可親可愛。目前,湖州數字農業農村平均發展水準連續4年全省第一,所有區縣連續4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縣域農業農村資訊化發展水準先進縣”,是全國唯一一個全覆蓋的地級市。
“千萬工程”實施20年,是全省近2萬個行政村的一次“長跑賽”。長跑,考驗的是誰能保持初心,誰能堅持下去。向歷史叩問、與時代同行、赴未來之約,湖州的鄉村必然走向下一個春天。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 共用聯盟·湖州 徐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