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嘉興 > 要聞 新聞詳情
“千萬工程”的嘉興“三重奏”
發佈時間 | 2023-10-12 14:11:41    

   9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第一站來到義烏市後宅街道李祖村。

  得益於2003年浙江省啟動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李祖村逐漸從“自己都嫌棄的窮山村”蝶變為“城裏人也嚮往的美麗鄉村”。

  如果把視線拉回到二十年前的浙江,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不會堅定寫下“下姜村,夢開始的地方”;湖州市安吉縣余村不會料到能入選首批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衢州市開化縣金星村的百姓不會相信“空氣也能賣錢”;嘉興市嘉善縣繆家村人肯定沒想到“城裏會羨慕農村”……

  二十年久久為功,這些“不敢想”變成了現實,從“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引領起步,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民族的美好未來。

  “千萬工程”給嘉興又帶來了什麼?我們又該從“千萬工程”中汲取什麼?

  打開一扇窗

  “千萬工程”從一開始就對準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坐著烏篷船,泛舟水上,景色變幻,只見兩岸綠樹掩映,偶有白鷺嬉戲其間,古樹盤根錯節,枝葉調皮輕掃河面。

  這裡是十里水鄉景區,位於嘉善縣大雲鎮繆家村。

  這個場景,擱在二十年前,可不敢想。

  二十年前,繆家村荒煙野蔓。路沒一條像樣的,騎自行車到嘉善縣城要一個多小時,馬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

  在自家地裏種糧食和蔬菜,靠天吃飯,是繆家村人唯一的謀生方式。

  改變,勢在必行。

  2003年,“千萬工程”的實施推開了繆家村蝶變的大門,通過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進行鄉村環境整治,隨後又補上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綠化做起來了,道路鋪起來了,村莊漂亮起來了,自然村民就能留住了。於是,鄉村有了人氣,業態也漸漸完善豐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繆家村黨委書記陸榮傑説。

  村莊整治與建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能夠自迴圈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點,一定要考慮人的因素,充分發揮村民的積極性。

  在做垃圾收集、衛生改廁、河溝清淤、村莊綠化的時候,也許繆家村人沒人能想到,環境的改變會極大提振村民的精氣神。大家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村莊環境變美給生活帶來的好處,每個人對家鄉、對鄉村的自豪感、榮譽感、價值感油然而生。去年,繆家村集體經濟收入1480余萬元,連續4年實現村級分紅,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6萬元。

  “千萬工程”從一開始就秉持著緊緊依靠農民的理念,而當這一理念與農民群眾自發自覺的內驅力、創造力相遇,就讓“千萬工程”猶如生命體一樣,沿著本身自在的發展邏輯,開啟了自我進化、自我迭代。

  生態治理進行曲,綠色發展説明書,鄉村振興路線圖,城鄉統籌啟示錄,“千萬工程”二十年,打開了一扇窗。

  有人説,“千萬工程”改變的不只是人居環境。“千萬工程”正是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從而深刻影響了鄉村的生産生活生態。

  和美鄉村各美其美

  “千萬工程”以生態起步,但不止步于生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為新時代新征程的鄉村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描繪了美好圖景。

  “千萬工程”造就了千萬美麗鄉村。

  那麼和美鄉村又是什麼樣的?可以是千般姿態、萬種精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嘉興,鄉村被重新定義。

  桐鄉市石門鎮墅豐村,以豐子愷漫畫為特色IP,探索“共用農房”模式。

  早上,先到村口沿著親水棧道晨跑;中午,用村裏的積分到老年食堂免費吃上“一葷一素”的健康餐;飯後,在子愷漫居裏學做拼布,也可以前往子愷畫校學習豐子愷漫畫畫法,這是墅豐村一位老年村民的日常。

  從寂寂無名的“落後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墅豐村從環境整治入手,在騰退豬圈、鴨棚後,依託江南傳統村落特色風貌,建成以漫畫文創和研學為主題的“子愷漫畫村”。錯落有致的民居外墻繪上大幅漫畫,廢棄的水塔被改成觀賞風車,讓人仿佛置身於豐子愷筆下的漫畫世界中。

  “子愷漫畫村”的打造,為當地農民增收打開了新空間——探索主輔分離式“共用農房”模式,把農房前後一分為二,後面的主屋由村民居住,前面的輔屋則租給村裏,村裏統一用以引入各種業態。

  去年,墅豐村累計接待遊客3.4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56萬元,村級經濟總收入達到1826萬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8867元,較2003年的6125元翻了三番。

  秀洲區新塍鎮康和橋村,一個蘊含紅色文化元素的知青文化村。

  到知青宿舍沉浸式體驗父輩生活;在知青學堂通過場景再現開展親子研學;在紐扣記憶館、張墩村禮堂,了解過去村民的生産生活……康和橋村有全省少有的保存完整且規模較大的知青點,建築風貌保存完好,重現了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歲月。

  萬千鄉村各美其美,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畫卷在嘉禾大地徐徐展開——

  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曾經被“豬”扯得團團轉,現在環境美了,成了全省3A級景區村莊;

  海寧市周王廟鎮博儒橋村,從年收入不到萬元的貧困村到破千萬元的全國文明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平湖市新倉鎮秦沙村,在嘉興第一個開展大件垃圾拆解工作,在全省第一個開展河道垃圾分類,在嘉興第一個高標準建設垃圾資源化處理站,以“小家”之美為“大家”增色添彩;

  ……

  二十年來,嘉興不斷重塑鄉村功能、激發經營活力、喚醒沉睡資源,對村莊的人、財、物、地、産、景、文等資源統籌規劃、配置、組合、行銷,促進特色産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

  塑形與鑄魂

  “千萬工程”透出的是鄉村振興的“小日子”,也寫滿了時代命題的“大答案”。

  二十年來,嘉興始終牢記殷殷囑託,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準,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城鄉發展最為均衡的地方之一。2022年,嘉興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6276元,連續19年保持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03年的2.11縮小至2022年的1.56,為全省最優。

  “千萬工程”的二十年,是從環境整治的“塑形”走向精神領富的“鑄魂”。這背後有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也正是在一個一個問題解決過程中,“千萬工程”不斷被驅動向前。

  嘉興注重硬、軟體相結合,物質、精神文明相協調,統籌佈局鄉村産業與美麗鄉村發展,把美麗鄉村打造為美麗産業發展的典範。同時,加強鄉土文化保護傳承,修復歷史文化建築,開展村莊故事挖掘,推動歷史文化傳統村落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成果,涌現出一批探索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村莊,以傳統文化、非遺傳承、藝術創造賦予美麗鄉村新的內涵。

  南湖區大橋鎮胥山村,因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在此練兵紮營而成名,是端午民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胥山村以“賡續歷史文脈,再現胥山風情”為理念,著力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宜文”的美麗景區村莊。

  走進海寧市丁橋鎮梁家墩,一座造型獨特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座由中國水彩畫大師馬百齊引入的鄉村美術館,今年剛剛獲批成為威尼斯國際水彩節中國分會場之一,濃濃的藝術氣息讓小村備受青睞。2017年,該村引入社會資本成立旅遊開發公司,同年以馬百齊的“零一工作室”入駐為起點,成功引入一大批藝術大師,通過開展各類藝術展覽、藝術培訓等活動,快速將“流量”轉化為“留量”,激活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

  在嘉興,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用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把“特色”做成“景色”。只有堅持塑形與鑄魂並重,打好內外兼修組合拳,美麗鄉村的內涵才能更豐富,鄉村振興的前景才會更廣闊。

  “千萬工程”二十年,嘉興的樣子,正是昨天我們所憧憬著的今天;而今天,也預示著我們必將抵達的明天。

來源:嘉興日報    | 撰稿:記者 陳 曦 通訊員 蘇麗君 張 莉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