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湖州 新聞詳情 A- A+
德清打造全國最大朱鹮人工繁育種源基地
發佈時間:2023-08-28 11:05:03    

   處暑節氣,在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隻朱鹮趁著清晨的涼意,在人工搭建的灘塗環境中洗浴、覓食。

  它們來自浙江德清,于8月中旬乘坐“專車”遷居鹽城。此次“跨省落戶”,目的是進一步推進朱鹮南方種群重建。鳥兒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食物轉換和野化訓練後,將於9月份正式野化放歸,安家于黃海之濱。

  許多人不知道,這種形似白鷺、赤面黃眼、充滿靈性的鳥兒,曾因棲息地破壞和人為獵殺,一度全球僅剩7隻。2008年,德清從陜西引入5對朱鹮開啟人工繁育和種群重建工作,目前已形成全國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種群,共有761隻,其中野外種群367隻。

  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的朱鹮,怎樣在德清實現種群重建?當地如何改善生態環境,呵護鳥兒繁衍?近日,記者走進浙江省朱鹮搶救保護基地,一探究竟。

  讓朱鹮自由戀愛

  清晨5時許,浙江省朱鹮搶救保護基地飼養員袁李瑩早早來到朱鹮籠舍內,開啟一天的工作。

  核對數量、清掃地面、喂食——每只朱鹮的早餐是30克到40克左右、拌上維生素的牛肉末。到了下午2時,餐食則換成泥鰍。飼養員還要及時向地面潑水,降低籠內溫度。

  這套流程,袁李瑩已經堅持了5年多。朱鹮性格孤僻,並不親人,但見到她卻不會躲閃或驚飛,這是來自多年照護過程中人與鳥積累的信任。

  每年春夏之交,是朱鹮的繁育季。袁李瑩除了日常的工作,還需要密切關注鳥的行為狀態,發現求偶行為要及時記錄。此外,飼養員要負責將朱鹮産的卵放進人工孵化器內,定時監測溫度,使之恒定在37.5℃,孵化出小朱鹮後,則要保障一天6頓營養餐的供應。

  經過十多年如一日的精細馴養,德清逐步實現朱鹮人工繁育種群重建和復壯。今年的孵化期,基地共迎來32隻人工孵化的朱鹮寶寶。

  這套成熟先進的朱鹮人工馴養繁殖技術體系,幾乎是基地一步步摸索而來的。

  2008年,德清縣從陜西引入5對朱鹮後,與浙江大學合作在下渚湖開展“朱鹮易地保護和浙江種群重建”項目。最初朱鹮數量稀少,繁育和飼養便成為首要任務。

  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邱國強是項目較早一批的成員。初來乍到,困難重重。比如初次對朱鹮進行孵化時,等待十多個小時後動靜卻越來越弱,第一隻朱鹮最終沒能順利出殼。通過測算,當時朱鹮産蛋受精率只有26.34%,出殼的幼鳥存活率也只有33.76%。

  這些數據讓邱國強等人備受打擊。問題出在哪?基地成員一邊翻閱書籍,一邊開始與浙江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院校進行科研合作,共同摸索出了幾個提升朱鹮受精率的可行方案。

  “我們嘗試改變傳統配對繁殖的做法,不再把一雄一雌關在一個籠子裏,而是給它們‘自由戀愛’的機會。”邱國強介紹,浙江大學研究人員利用自行開發的遺傳基因評估平臺,通過基因譜係篩查,將能夠匹配的個體散放在一個較大的籠舍中,讓它們自由選擇、結成配偶,並築巢産蛋。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食物上下功夫。通過觀察野生朱鹮如何哺育幼崽,對食物結構進行調整改進,改變以往單一喂食泥鰍的模式,適當加配麵包蟲、蘋果、牛奶、維生素等,並進行絞碎餵養。

  如此多管齊下後,朱鹮的受精率從最開始的26.34%逐漸提升至87.51%,幼鳥的存活率也從33.76%提高到96.11%。

  15年來,為了讓朱鹮順利安家落戶,每年省林業局、德清縣財政局都會安排專項資金,確保朱鹮搶救保護基地的順利運作。

  可以説,每一隻朱鹮從受精到出生,都被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德清的朱鹮數量已從2008年的10隻增長到現在的761隻,其中人工繁育種群394隻、野外種群367隻。同時,德清還建成了目前全國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種源基地,成為中國南方朱鹮種群重建的搖籃。

  邱國強介紹,目前浙江朱鹮種群活動範圍南至錢塘江,北至太湖,東到京杭大運河,整個浙北地區均有德清朱鹮野外種群的身影,並且活動半徑在不斷擴大。這是朱鹮在野外慢慢建立種群的積極信號。

  環境好了,鳥兒不請自來

  對於朱鹮這樣的珍稀瀕危動物,僅僅通過人為干預,很難達到重建種群的目標,且同一“家族”的朱鹮繁殖後代,存在基因退化的可能。在現有條件下,如何讓瀕危物種真正擺脫瀕危狀態?

  一條專業路徑是,通過擴大種群,將新繁殖的種群野化放歸適宜的棲息地,恢復和擴大其野外數量。

  其中,野化訓練和放歸,是重建種群的重要一步。

  邱國強指出,野化放飛朱鹮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看大環境,通常會選擇朱鹮歷史分佈區,如江西、福建、江蘇等地;二是要看小環境,比如要有高大的喬木、乾淨的水源等,來保證朱鹮擁有適宜的棲息地和足夠的食物來源。

  “目前,業內對朱鹮的保護理念已經從單純的保護數量逐步轉向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和環境。”邱國強説,朱鹮對周邊生態環境要求較高,它們的到來也倒逼當地嚴格治理環境。

  2013年開始,下渚湖濕地所在地——德清縣下渚湖街道借助“五水共治”行動,對生豬、龜鱉養殖等進行了大整治,還開展退耕還湖、退耕還漁、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植被恢復等工作。如今,大規模畜禽養殖、農家樂生活污水排放早已不見蹤影,下渚湖長期保持Ⅲ類水水質,秋冬季節可以達到Ⅱ類標準。

  在德清,1211條河道連綿蜿蜒,串聯成總長1889.18公里、總水域面積49.65平方公里的密布水網。治水,從來都是一項系統工程。

  “經過十年,我們實現了讓水從‘污’到‘凈’再到‘美’的過程。”德清縣治水辦專職副主任沈福康表示,近兩年,德清將水生態修復作為重點工作,恢復河道水體自我凈化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

  從浙江省朱鹮搶救保護基地後門走出,車行10分鐘便到達聯合村。這是個名副其實的“水汪汪”的村莊,全村5.5平方公里,水域就約2平方公里。沿村道行走,能發現一個特別的景象——一個個小池塘清澈如鏡,水底碧綠的水草仿佛熱帶叢林。

  “這些都是‘水下森林’,這幾年我們實施農村污水零直排工程,把生活污水通過這些池塘的過濾‘變廢為寶’。”聯合村黨總支副書記屠建強介紹,它背後的門道就在於,通過構建“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魚蝦貝類-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態系統,對污水進行迴圈自凈,避免直接排進河流。

  環境好了,鳥兒也不請自來,村民經常能夠看到朱鹮在青蝦塘、水稻田裏覓食、停駐。

  “水質對朱鹮來説有著重要影響。水裏農藥化肥、重金屬等污染減少後,意味著泥鰍等朱鹮的食物更乾淨健康,食物結構也更豐富,這對於朱鹮的生殖系統是有益的。”邱國強分析。

  基於對周邊環境的調研分析,2014年,基地首次在德清野外放飛33隻朱鹮,邁出浙江朱鹮野外種群重建的重要一步。慢慢地,朱鹮在野外實現自然繁育,更標誌著較好的環境適應性。

  不僅如此,在通過追蹤器全天候跟蹤朱鹮野外生存情況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新情況:隨著環境變好,伴生物種數量增加,對提升朱鹮在野外生存的風險感知也有幫助。

  例如白鷺作為朱鹮的伴生物種,經常和朱鹮一起覓食。朱鹮對周邊的危險感知能力稍弱一些,但有白鷺在旁邊,它們受到驚嚇會立即飛起,對於朱鹮也是一種信號和警示。

  眼下,下渚湖濕地的各類動植物蓬勃生長,和周邊村莊和諧相融,共同為朱鹮營造了一個舒適的家。經過統計,目前野外朱鹮受精率達到95%以上,幼鳥存活率也達98%左右——鳥兒對環境感知很敏銳,這是它們用翅膀為德清生態環境“投票”。

  人與鳥成為好鄰居

  在去年一場“中國南方朱鹮種群重建啟動儀式暨朱鹮保護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共同總結了德清在朱鹮保護上的經驗做法。其中關鍵一條便是德清全方位推進資源保護,打造更美的生態環境。

  實現這一成果並非一蹴而就。如何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間的矛盾,促進人與鳥的和諧共處,是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

  “要讓群眾和企業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就要把無形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有形價值。”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副局長瞿健指出。

  一個項目待升級改造,如何評估其生態貢獻以提供精準支援?近日,德清通過GEP(生態系統生産總值)核算決策支援平臺,對浙江吳越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水産養殖項目進行了評估和決策推演:該企業GEP值被評估為2312.56萬元,結合其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而退出生態紅線的農戶提供再創業就業機會的貢獻程度,德清農商銀行綜合授信2000萬元“生多保護GEP綠色貸”,已投放600萬元,讓利100基點。

  “有了這筆錢,我們就可以加大稻田水産養殖技術的攻關,同時為原先在下渚湖養魚的農戶提供1000畝魚塘、2000斤特種養殖苗種,畝均收益約有1.2萬元。”吳越農業相關負責人説。真金白銀的實惠,讓村民逐漸改變“搞發展就會有污染”的老觀念,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正要義。

  一種生態自覺正在形成,德清人漸漸意識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過程中,為野生動物留出生存空間的重要性。

  水稻田是朱鹮的主要覓食地之一,但當秧苗長高就會蓋住水面,讓涉水覓食的朱鹮無從下腳。“下渚湖周邊,每畝稻田能否留出一分地,讓朱鹮‘找飯吃’?”邱國強試探著提出建議,沒想到得到積極響應,當地政府還向農戶發放相應補貼,不僅讓鳥兒有“飯”吃,也不讓村民多損失。

  一個個創新之舉,讓德清的生態“家底”日益豐厚,但綠色發展的探索並未止步,當地正積極探索長效機制,讓綠色家園常在。

  為了壓實基層政府生態保護責任,2020年,德清縣審計局在全省範圍內率先開展鄉鎮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試點,對幹部任期內的表現既算“經濟賬”、又算“生態賬”。

  “地表水品質目標完成情況”“遵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情況”……在一份針對各鄉鎮的GEP評價表格內,詳細列出各項考核指標對應分值。“通過審計整改,環境治理更規範了,比如傾倒垃圾污染環境、個別溫室龜鱉養殖大棚未拆除等問題,近年來都得到有效治理。”德清縣審計局資源環境和大數據審計科科長陶懿表示。

  而對於普通市民護美綠水青山的行為,德清也有長效的激勵機制。下渚湖街道朱家村村民陳福亮沒想到,每次出門順便幫村裏巡查一下河道、隨手打撈一下垃圾的小事,竟解了自家80畝魚蝦養殖場的燃眉之急。

  原來,通過當地的“生態綠幣”獎勵機制,村民日常的護水巡河、垃圾分類等行為都可以換取“綠幣”,可用於兌換生活用品,還能助力村民辦理貸款。陳福亮就憑藉德清縣綠幣“英雄榜”上第一名的“戰績”,向德清農商銀行申請到了50萬元的低息貸款。“養殖場資金週轉出了點問題,沒想到是隨手做環保的小習慣幫了大忙。”陳福亮説。

  有了機制的保障,不僅讓水、草、人、鳥、魚、湖形成生命共同體,更讓老百姓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環保意識。

  在德清縣,老百姓都自覺參與朱鹮保護。村裏成立“村民護鳥隊”,村民若是發現朱鹮受傷,往往會自發進行保護,碰到逗弄或驚嚇朱鹮的遊客,也會及時制止。

  “翩翩兮朱鹮,來泛春塘棲綠樹。”詩句中的美好景象,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專家觀點

  守護地球精靈 實現美好發展

  陳光炬

  德清縣通過15年努力,實現朱鹮種群重建,這既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案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區域實踐。

  德清經驗表明: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處理好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的關係、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全面落實保護責任。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按照分級壓實主體責任的原則,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生物多樣性主管部門要提高各項任務執行力,相關部門要履行好生物多樣性保護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凝聚保護合力。

  二是積極推動機制創新。按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要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積極創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構建保護者受益、損害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的制度體系,促進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三是切實提高保護成效。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上,確定可持續利用的方向與範圍。通過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推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四是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有效銜接生態調查和監測工作,整合利用各級各類生物物種、遺傳資源數據庫和資訊系統,實現數據共用,推動生物多樣性監測的現代化。有效銜接各類執法行動,全面開展執法監督檢查。加大科技研發、教育培訓和公眾參與力度,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格局,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治理水準和能力。

  (作者係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理念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周林怡 楊新立 通訊員 姚海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