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最熱鬧的地方在哪?最困惑的問題是什麼?“新十條”發佈前後,看杭州社區在忙啥
發佈時間 | 2022-12-08 08:44:08    

   12月4日,杭州發佈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相關措施的通告;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佈了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條”。

  短短幾天,杭州人的生活正發生著顯著變化。

  社區是城市的最小細胞,也是最能感知居民生活變化的觸角。措施優化以來,社工們在忙什麼?有哪些直觀感受和困惑?居民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記者來到上城區採荷街道,從這個典型的城市社區中,一窺防疫措施優化調整後的變化。

  隔離居民少了,問的問題不一樣了

  措施優化前,只要發生疫情,社工們就都要撲進居家隔離、流調溯源、密接轉運等繁瑣工作中。現在,社區還會這麼忙嗎?

  “忙,但忙的重點有了變化。”靜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施政點點頭。

  跟著這個社區“大管家”,我們走進這個毗鄰四季青服裝街區的社區。

  這是一個典型的複合社區——

  靜怡社區共有4個小區,包括2個高層住宅小區和2個多層住宅小區;社區總人口2235戶,約7800人,其中,外來人口占35%至40%。

  “措施調整前的這輪疫情,最多時有25戶居家隔離,每天至少200條流調核查資訊下發,社區熱線電話24小時響個不停。”施政説。此外,社工還要承擔沿街商鋪健康碼掃碼巡查、便民核酸檢測點點長等工作。這意味著11名社工中,每天固定有1至2人要開展流調溯源、1人值班接聽社區電話、1人一天三次巡查沿街商鋪、1人擔任核酸檢測點點長等。

  措施優化後,施政和同事們明顯感覺到兩個變化——

  一是居家隔離人數和流調核查資訊量顯著下降。

  “以12月6日為例,目前只有3戶居民居家隔離,當天社工需要開展流調的資訊不到10條。”施政説,現在流調工作只佔用了社工的小部分時間,社工可以告別“人海戰術”和“日夜顛倒”,精力回歸到本職工作上來。

  二是社區熱線電話和到府諮詢的主題變了。

  施政説,從前,核酸問題是社區熱線電話諮詢“榜首”。不管是在交通場站遇到核酸問題“卡殼”,還是便民核酸採樣點排隊太長,或是隔離居民等待到府採樣太久,社工都要花費很多時間耐心勸解和引導。

  “現在大家來問得最多的就是新冠疫苗的接種問題,原來是我們追著老百姓屁股後面求他們打,現在大家意識到了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施政説。

  “新十條”中提出:各地要堅持應接盡接原則,聚焦提高60-79歲人群接種率、加快提升80歲及以上人群接種率,作出專項安排。“社區內共有1100多位老年人,之前我們開設過社區疫苗專場,接下來我們也正在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商量,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打疫苗的便利,確保有需求的居民都能應打盡打。”施政説。

  一天要打100多針新冠疫苗

  措施優化後,社區裏哪些地方變得熱鬧了呢?

  “應該是我們這裡吧,打疫苗、配藥,這兩天絡繹不絕。”採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科長張臘説。

  記者見到張臘時,她正在門診坐診。

  “張醫生,我要配點感冒藥。”“感冒藥都配完了,有貨了再通知你。”12月4日以來,這樣的對話,張臘不知道重復了多少遍。“像泰諾,我們5日下午剛進了200盒,不到一天就配完了。”

  根據“新十條”要求,不得限制群眾線上線下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處方藥物。

  張臘建議,居民可以簡單備一些非處方藥,以應對冬季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但不用盲目跟風囤藥,出現症狀可以來社區醫院就診。”

  記者注意到,門診間隙,張臘忙著回復簽約病人的微信諮詢。“這兩天不斷有人來問新冠疫苗,幫家裏老人問能不能打的諮詢特別多。”她説。

  採荷街道新冠疫苗接種點設在四季青服裝街區旁,中心防疫科科長祝夏璐説,12月6日下午1時30分到4時30分,接種點已接待了104位居民,包括99位成人和5位兒童。成人中,60歲以上老人64位,其中37位是打第一針的,年紀最大的91歲。

  “措施優化前,每天最多打二三十人,現在一下子增長了五六倍。”祝夏璐説,為應對“大客流”,當天接種點還臨時增開一個接種臺。

  對於7日下午發佈的“新十條”,張臘説,接下來社區將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情況摸底及分類管理。

  亟需一張社區版防疫“明白卡”

  社區作為離居民最近的“政務服務窗口”,在一線感知居民生活節奏變化的同時,也在直面大家的疑問和困惑。這些天,哪些問題最“剛需”?

  社區回答有“二”:

  第一,核酸檢測還做不做?採樣點會不會撤或採樣降低頻次?

  按照“新十條”規定,將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範圍、減小頻次。

  不少人心裏還是挂上了問號:隨處可見的核酸採樣點,會減少甚至消失嗎?如果有去特殊場所的需求,能否就近找到核酸檢測點?

  目前,靜怡社區設有2個便民核酸採樣點,一個是位於居委會附近的九洲大藥房,另一個在觀音塘公園。4日以來,核酸採樣點的採樣量下降了15%。“目前2個便民核酸採樣點的採樣時間和地點暫時不變。”施政説,但接下來是否要調整,尚未可知。

  第二,有了症狀或者確診陽性後,怎麼辦?

  記者在社區隨機採訪居民時,大家的疑問都很相似:如果我出現了新冠肺炎疑似症狀,或是通過抗原檢測發現是陽性,接下來該怎麼處置?

  雖然“新十條”中表示,感染者要科學分類收治,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也可自願選擇集中隔離收治。但落實到具體社區管理上,目前,缺少“起而行之”的流程規範。

  這個問題,同樣是社區面臨的困惑。

  此前,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盛吉芳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有相關症狀,不要一窩蜂地去大醫院,可以先去社區醫院發熱門診就診;也有相關醫療專家建議,一般患者可在家觀察治療。

  “居民如果自測出現陽性,是否要告知社區,社區應採取哪些進一步措施,我們認為亟需一張社區版的防疫‘明白卡’。”施政説,目前社區只能做一些臨時性的預案,遇到問題隨機應變,“目前還是以做好疫苗接種、宣傳個人防護為主。”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張夢月 馬賽潔 共用聯盟·上城採荷 繆穎玥 共用聯盟·採荷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