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一鍬一鏟越古今 十年間,浙江文物事業取得纍纍碩果
發佈時間 | 2022-12-08 08:34:48    

   之江大地,文脈源遠流長。

  這裡是中華文明重要的實證地,向世界宣告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真實過往,無愧於“文物之邦”的美譽;這裡是百年黨史的起航地,一葉紅船向未來揚帆遠航;這裡是千年宋韻文化傳承展示高地,銜接起古今的浩瀚時空與深厚積澱。

  追根溯源,是2003年開始實施的“八八戰略”,把進一步發揮浙江人文優勢、加快建設文化大省作為重要舉措,推動浙江文物工作砥礪前行。

  繼往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文物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浙江文物事業取得不俗成績——

  十年來,浙江新增世界文化遺産3處,新增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3處,建成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佈25個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81處增加至281處,全省登記備案博物館從252座增加至420座……遍佈全省的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産,展現著古老文明的絢麗風采,書寫出這片土地上的文物事業新篇章。

  洛陽鏟——

  持續發掘歷史大成果

  一把洛陽鏟,“挖”出了人類歷史長河的記憶碎片。從史前星火,到古代輝煌,再到近代變革,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被不斷發掘,始終流光溢彩。

  2022年,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再現“千年商港”盛況。甕城、水門頭、成組碼頭等保存較好的古代遺跡,沉船及數以噸計的瓷片堆積等,還原了宋元時繁榮的港口景象,國內外罕見。

  此非個例。細數這十年,浙江考古成果豐碩,享譽中外——

  “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屢見浙江身影;七里亭遺址把浙江人類史上溯至100萬年前;浦江上山遺址發現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遺存;余姚施岙遺址發現了迄今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遺存;義烏橋頭遺址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彩陶、米酒;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遺址;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良渚古城週邊大型水利系統、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項目等獲評堪稱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十年探索,積微成著。浙江累計考古發掘項目537項,發掘面積超56.3萬平方米。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中國大運河(浙江段)和良渚古城遺址相繼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一項項考古成果,實證了浙江是世界稻作、茶葉、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成就了浙江作為世界稻作農業之源、絲之源、茶之源和瓷之源的美譽。

  紅色印記,鑄就浙江百年奮鬥最鮮明的底色。

  十年來,《關於浙江省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見》出臺,全面啟動了革命文物的專項調查、搶救保護、管理研究等工程。我省公佈了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54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9061件/套,現有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218家,讓紅色革命遺跡可追可尋。

  依託紅色根脈,一條條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延伸開來,走進百姓生活;“百年黨史文物説”“革命文物青年説”系列活動,傳頌革命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376個紅色主題展覽、2127場相關活動,接待觀眾近1000萬人次,讓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得更加生動鮮活。

  各色文物遺跡,繪就浙江獨有的斑斕色彩。我們也欣喜地發現,浙江的文化土壤正變得愈發深厚。

  皮卷尺——

  精心丈量文保強屏障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皮卷尺,多用於測量挖掘坑深度和長度,以及物品的位置。浙江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就是拿出一把皮卷尺,及時、準確、全方位地為文物測算“保護區”,構築起銅墻鐵壁的保護屏障。

  未雨綢繆。歷經八百年歲月洗禮的古月橋,在義烏家喻戶曉。雨打風吹,它逐漸變為危橋。在對古月橋進行預防性保護修繕後,年久失修的古橋得以通行,“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重回寧靜的村莊。因古月橋修繕工程成功踐行了最小干預、預防性保護的理念,榮獲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獎——優異項目獎。

  十年來,我省文物保存狀況得到有效改善。523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項目、907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項目陸續完成;啟動“拯救老屋行動”,試點縣松陽的265幢老屋均成功修繕並通過驗收,1200多幢傳統建築實現掛牌保護;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橋得到修繕,相關成果獲得2019年聯合國人居大會推介,在全國推廣。

  十年來,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省級《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制定出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溫州泰順廊橋保護條例》《台州府城墻保護條例》《麗水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等27部地方性法規相繼出臺,全省文化遺産法制保護體系進一步健全。

  我們看到,全省上下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保護屏障日益牢固。

  十年間,我省查處整治文物安全隱患7321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48起;省公安廳、省文物局聯合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5次,破獲一批文物犯罪案件;省消防救援總隊、省文物局開展文物火災專項整治行動8次,消除一批重大文物火災隱患;率全國之先組建省級文物安全巡查隊,推動各地成立“媽媽護寶隊”“企業家護寶隊”等護寶志願者隊伍,著力構建“人人都是文保員”的群防群治新格局等。

  如今,保護文物的意識在這片中華文化的富集之地不斷覺醒,承載著使命與榮光的浙江文物事業,必將繼續綻放絢爛光輝。

  編織袋——

  智治兜住文博妙乾坤

  一件文物,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一處遺産,包含著文明傳承的密碼。提取後的文物,往往會被貼上標簽,放入編織袋。每個標簽,都是文物的身份證。

  如何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深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都活起來?

  作為數字化改革排頭兵的浙江,以數字科技創新,為文物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全省實施文博領域數字化改革。建成浙江省文物博物館綜合管理系統,打造文物資源的數據駕駛艙;上線文物安全智慧監管應用,實現文物安全分色預警管理。

  絲蛋白加固技術、縐絲紗包覆技術等紡織品文物保護“黑科技”,將來自仰韶時期、北魏、唐、南宋、明清的脆弱絲絹一一復原,在博物館內供觀眾領略古老技藝的魅力。

  全球領先的掃描、建模、3D列印技術,讓端坐于石窟中的佛像走出懸崖峭壁,實現不可移動文物跨地域展覽,中國五大石窟在同一展廳內匯聚一堂。

  一樁樁凝聚民族文化情懷的願望得以實現;一項項重大文化工程落成,昭示歷史。分藏兩岸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卷、無用師卷在台北合璧展出,成就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歷時16年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為12450件(套)中國古代畫作建立起精準數字化檔案,讓“國寶”級文物以“數字化”形式回家;《越地藏珍——浙江館藏文物大典》、《浙江考古與中華文明》叢書(第一輯)等出版,勾勒之江大地的文物故事;“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探究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技術工藝等,為文化遺産活化利用提供新路徑。

  文明的聲音,傳得更遠了。

  連續3年,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浙江帶來的“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展覽成為特色亮點;連續3年舉辦的“絲綢之路周”活動,吸引22個國家的200多家文化機構、累計5000余萬人次參與聯動,並推出“絲綢與絲路:從杭州到撒馬爾罕”等國際性展覽;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良渚行活動、上山遺址發現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可持續發展2021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不斷提升浙江文物事業的國際影響力。

  新時代十年,浙江文物工作被一系列新成就點燃。如今,我們到了從文物資源大省向文博強省進軍的重要關口。唯有披荊斬棘、奮勇直前,才能不負新時代的使命。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李嬌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