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新聞詳情 A- A+
“浙”水情綿四十年:護衛民生 服務發展 造優生態
發佈時間:2018-12-06 16:19:05    

  12月4日至6日,為期3天的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行走“浙”水間媒體采風活動結束後,浙江省水利廳治水辦主任朱法君介紹了改革開放40週年以來浙江水利工程建設和事業發展對當地經濟、社會等帶來的變化,全面展示水利發展的“浙江經驗”。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7341.jpg

  浙江僅佔中國陸域面積1.1%的省份,密布著錢塘江、甌江、椒江等八大水系,水面佔全省陸域面積的5.05%,就連省名都源自其境內第一大江——錢塘江的別稱。水利事業的良好發展,對保障浙江人的生産生活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維繫地區生態顯然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40年來,截至2017年,浙江在水利方面投入就超過5270億元人民幣,建成超過1200座容量達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超過2000公里的一線標準海塘,近15000公里的5級以上堤防,11150座規模以上水閘,3000余座水電站。

  四十年綿綿“水”與“情”,在浙江水利人的不懈努力下,浙江按建設和完善水安全、水供給、水環境三大保障體系的治水思路,相繼實施建設一系列防洪排澇工程、水資源保障工程及水生態工程建設,使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準大大提高,在之江大地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治水篇章。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214_副本.jpg

  築安全防線 水利工程護衛人民生活生産安全

  地處東南沿海,浙江洪澇、颱風災害頻發。自然災害強大的破壞力,一度成為浙江百姓的“噩夢”。

  應對災害威脅,浙江水利迎難而上,相繼實施建設了沿海千里高標準海塘、錢塘江千里標準江堤、百城城市防洪、千庫保安、太湖治理、強塘固房等防洪排澇工程。

  浙江台州三門縣沿海村民馬傳黨還記得,自20世紀60年代他記事起,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要扛著鐵鍬修補海塘——彼時的浙東沿海地區,曾經老舊的黃泥海塘因總體防禦能力偏低,屢遭颱風暴潮破壞。

  1997年8月18日,“9711”號強颱風襲來,將浙江沿海人民苦心建設的776公里海塘的海塘衝垮,直接經濟損失就近200億元。僅在三門縣,當地320個行政村28萬人口受災,死亡97人,傷5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22億元……

  “砸鍋賣鐵也要把海塘建設好! ”“9711”號颱風過後,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全民動員興水利,萬眾一心修海塘”的決定,決心建設一千公里高標準海塘。

  據了解,為滿足修建海塘對資金的較高要求,許多沿海縣(市、區)決定“3年內不建辦公樓,不買小汽車,過緊日子修海塘。”在社會各界努力下,到2002年底,浙江省共建成標準海塘1280公里,築起一道雄偉的“海上長城”。

  “現在沿海比原來安全多了,以前海邊沒法發展産業的地方,現在都可以安心發展養殖業,我們的收入高了很多。”馬傳黨説。

  標準海塘建成後經受住多次颱風暴潮考驗,相繼經受了0414號“雲娜”、0509號“麥莎”及0515號“卡努” 等颱風暴潮的考驗,實現沿海人民期待已久的“漫而不決,衝而不垮”。經估算,標準海塘在防禦這三次颱風中實現的減災效益達100億元。

  除了一系列標準海塘,為應對多發的洪澇災害,浙江水利部門還修築了一系列“鎮水重器”守江河安瀾,建造了一批現代“龍吸水”以避洪荒。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7347.jpg

  在杭州,一座極具科技感的現代水利工程——三堡排澇工程于2015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該工程4台機組全開一天可排放1728萬立方米澇水,相當於1.5個西湖的水量。在2017年“6·25”錢塘江中上游洪水中,正是該工程的投用,有效降低杭州主城區運河水位27釐米,使杭州免於一場洪水的襲擊。

  在寧波寧海,白溪流域曾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1988年“7·30”特大洪水中,寧海縣因洪澇災害死亡100余人,直接經濟損失3.4億元,佔當年寧海縣國內生産總值的48.3%!白溪水庫的建設開發因此被提上議程。開工、截流、下閘蓄水……2003年9月,白溪水庫順利竣工,並在接下來的15年裏持續佑護下游百姓的生命財産安全。特別是2013年“菲特”颱風來襲,面對遠遠大於1988年“7·30”特大洪水的超強降水,白溪下游卻沒有發生險情……

  2016年底,浙江省啟動實施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進一步補齊防洪短板。憑藉越織越密的安全網,沿線的經濟重鎮,在面對洪澇臺災害時,變得更有底氣。浙江受颱風洪澇等災害造成的各類損失也變得愈來愈小。

  就在最近的2018年汛期,浙江就交上了一張優異的防汛防臺成績單:經歷8個颱風的影響,無一人因洪澇颱風災害傷亡,直接經濟損失僅有近15年平均值的10%,為2003年以來最小……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7346_副本.jpg

  保供給需求 服務經濟社會高速發展

  水利事業發展,僅達到“安全底線”遠遠不夠。改革開放40年來,浙江一躍成為中國市場經濟先發省份,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工業和生活等用水需求也不斷加劇。

  面對“浙江缺水麼?”這一問題,答案出乎不少人“意外”——江南水鄉浙江,是國際公認的中度缺水地區。

  “雖然浙江水資源總量較豐,但每人平均水資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國每人平均水準低8%左右,為世界每人平均水準的1/4左右。”朱法君介紹,這裡還存在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水資源空間分佈與人口和經濟佈局不匹配等情況。

  在錢塘江中下游的浙北苕溪、杭嘉湖平原、曹娥江和甬江一帶,人口歷來稠密,耕地面積佔浙江省的近一半,而水資源量只佔該省的1/5;浙西南甌江、飛雲江、鰲江一帶耕地面積只佔浙江的1/4,而水資源量卻佔全省的近一半。

  改革開放以來,為破解水資源困境,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浙江以“開源、引調、提升”工程為重點,相繼建成了一批“保供水”重點水利工程,形成了多源供給、聯網聯調的水資源保障格局。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7347.jpg

  浙東引水工程,就是其中一項“利在韆鞦”的引水工程。工程由蕭山樞紐、曹娥江大閘樞紐、曹娥江至慈溪引水、曹娥江至寧波引水、舟山大陸引水二期和新昌欽寸水庫等6項骨幹工程組成,引水線路涉及杭州、紹興、寧波、舟山4市18個縣(市、區),跨越錢塘江流域、甬江流域和舟山本島,引水線路總長294公里,總投資超100億元。這也是浙江歷史上投資最大、跨域最廣的引水工程。

  2005年,浙東引水代表性工程——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在隆冬時節開工。2013年,浙東引水蕭山樞紐至引曹北線(曹娥江至慈溪)工程全線貫通正式通水,正是這年夏季,浙東地區出現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減少80%以上。

  浙東引水工程隨即啟動應急引水。歷時25天,引水量達8457萬立方米,保證了浙東地區工農業生産及環境用水,減少了旱情造成的損失。“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建成後,為流域內的群眾增加了年均6.9億方的淡水資源,在各方面都有重大效益。”曹娥江大閘管理局總工程師王柏明告訴記者。

  “從2014年6月進入常態化引水至2018年9月底,浙東引水工程累計引水20.1億立方米,相當於143個西湖的水量。”浙江省浙東引水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

  毫無疑問,浙東引水工程打破了原有的供水工程體系,與星羅棋佈的河道、水庫一起重組浙東地區“水脈”,共同擔負起整個浙東引水工程的職責。毫無疑問,浙東引水改變了浙江水資源時空分配格局,也改變了浙江經濟發展的格局,是一項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

  不僅如此,改革開放40年以來,浙江通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2017年用水總量179.5億立方米,比2000年的201億立方米明顯減少,萬元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00年分別下降88.5%和86.8%,用水效率大幅提升,水資源得到有效節約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7349.jpg

  從“喝水難”到“有水喝”,浙江農村飲水安全同樣得到了長足發展。2003年,浙江率先啟動“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目前已建成2.92萬處農村飲用水工程,供水人口約3200萬人,基本結束了千萬農民喝水難的歷史!接下來,浙江還將實施農村飲用水達標行動,攻堅800余萬農民“喝好水”問題!

  護水環境生態 守住綠水青山造優未來發展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734.jpg

  總長13萬餘公里的河道,猶如巨大的葉脈在浙江大地上延伸。河流流淌的不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源泉和心中深厚的鄉愁記憶。

  從防洪水,到引清泉,浙江人與水的“旅程”行至今日,又迎來了新的方向:建設美麗河湖,守住自然生態,已然成為浙江當代水利發展的突出主題。

  “推進生態建設,是功在當代的民心工程”,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歷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河流治理與平安浙江、生態浙江、美麗浙江、富強浙江建設緊密結合,2003年啟動“萬里清水河道建設”以來,累計治理縣鄉河道長度近2萬公里,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河網初步呈現。

  1999年初,水鄉紹興抓住建設城市防洪工程的有利時機,啟動實施環城河綜合整治工程。

  紹興水文歷史悠久,其環城河始掘于西元前490年勾踐建城國都城時。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當地工業化步伐的加快,紹興河道失修失管現象日趨嚴重,特別是環城河岸塌、淤深、綠少、水臟等問題十分突出。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646.jpg

  經過就抓不懈的整治,新砌高標準堤坎24公里,疏浚淤泥40萬立方米,拆遷舊房64萬平方米……今天的紹興環城河流水潺潺,沿岸綠草青青,楊柳依依,重現了“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的水鄉美景。

  環城河整治工程實施後,一方面提高抗洪蓄水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城市框架,串聯城郊主要景點,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遊覽融詩人景的若耶東溪,你會感到詩風雅韻撲面而來,你會感到這裡的水與我們更親了。水灣小橋依偎,江岸自然流暢,植物依水種植,凸現出親水性。河岸綠化是斜坡爬升,既節省了大量河坎疊石,又可在洪水期間大面積增加蓄洪空間。

  從 “百城防洪”到“萬里清水河道”,從“五水共治”到如今的美麗河湖建設,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浙江河流治理的不竭動力。未來五年,浙江將圍繞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加快構建具有浙江獨特韻味的浙北江南詩畫水鄉、浙西秀麗河川公園、浙東濱海魅力水城、浙中錦繡生態廊道、海島風情花園五大美麗河湖新格局。

  圍繞這一目標,當前,浙江省的河道治理,也越來越強調要突出自然、人文和産業特色。通過挖掘河流本身自然特點以及特色歷史人文、産業稟賦,讓百餘條花園河流展現不同的魅力。

微信圖片_201812061627342.jpg

  在浙江台州天臺縣的百里河道生態廊——始豐溪,鳥語花香,綠樹參天。正在散步的市民告訴我們,上世紀90年代初,始豐溪中游城區段幾乎年年經歷洪澇災害,兩岸居民不堪其苦,甚至衍生出了一個節日——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岸邊居民家家戶戶都要做包子饅頭送給親戚朋友,感謝他們每年洪水期間的援助。“哪知道現在不僅不發大水了,還變得這麼漂亮!”當地居民告訴記者。

  近二十年來,天臺堅持規劃治溪、科學治溪和生態治溪。經過綜合治理的河流不僅擺脫了洪水的煩惱,生態價值大增,當地水利部門還將河流沿線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天臺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又是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我們在打造‘禪意始豐溪’主題河道的時候,就考慮到要對流域內以‘佛宗道源’‘和合文化’為主線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保護和繼承,保護好文化生態。”天臺縣水利局局長周正偉説。

  比如,在始豐溪上游段,就將以“和合文化”為文化內涵,通過文化小品、景墻、清水準臺的設計,形成以寒山文化起源、寒岩古村、寒岩夕照為主題的“和合源起”特色景點。同時,結合“田園文化”,依託田園、果林、古村、古橋、古樹、民俗等文化遺産,融入濱水休閒、運動養生內容,打造集民宿旅遊、觀光農業、農耕文化、度假養生、民俗文化、戶外運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山溪田園型生態濱水景觀。

  相關報道:  

  紹興曹娥江大閘:千里水脈縱貫東西激蕩發展漣漪

  浙江紹興環城河變形記:“多位一體”探路城市治水

  浙江天臺始豐溪治理:“生態+文化”扮靚一灣溪水

  寧波白溪水庫:白溪不“徒流” 水庫利“韆鞦”

  寧波海頭村"解碼"鄉村振興 水利工程為發展“謀後勁” 

  杭州三堡排澇工程:為城市排澇提供“杭州答案”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潘沁文 張斌 劉子祎    | 責編:陳伊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