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這是浙江紹興市民對環城河的真實感受。12月4日,紹興市治水辦副主任楊驊向行走“浙”水間媒體采風團的記者介紹,紹興環城河始掘于2500餘年前,伴隨工業化進程,陸路交通幾乎取代水上運輸,環城河岸塌、淤深、綠少、水臟等現象日趨嚴重。
經過數年的努力,如今的紹興環城河已成為集防洪、文化、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古越河道,形成了城市治水的典範。
“紹興把城市防洪建設和整個‘大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紹興市水利局黨組書記林軍如是説。
據了解,從1999年起,歷時22個月,紹興先後投資12億余元,新砌高標準堤坎24公里,拆遷舊房64萬平方米,建成50萬平方米的公園、綠化帶和廣場,並兼顧沿河樓房的美化改造、環城道路的拓展,還將架空桿線埋入地下。
然而,當時全國各地的水利工程大多針對農村,真正意義上的“水利進城”並沒有可以參照的成功案例,紹興就此成為了中國城市治水的“探路者”。
在林軍看來,紹興之水有著深厚的文化。“在整治中,我們對整個水域進行統一規劃,文化起到了一半的功勞。”
考慮到環城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與城市的緊密相連,紹興沿河修建起的西園、風則江廊橋、稽山園、治水廣場等九大景點,如顆顆珍珠點綴在老城區的四週。
憑藉著文化底蘊,環城河以水為線、河為帶,改變了紹興城市的景觀格局,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在環城河邊散步休閒,已經掀起一股“夜遊城河熱”。
正在河邊散步市民王女士向記者訴説,古城紹興,依水而興。水,是紹興的代名詞,也釀造出醇香的紹興黃酒,孕育了一代代紹興人。
近年來,紹興以深入推行“河長制”為契機,發佈了全國首個《河長制工作規範地方標準》《湖長制工作規範地方標準》,使得區域化、流域化配置更加合理。
紹興市治水辦副主任楊驊介紹,“我們為環城河配備了四級河長,每週至少有3次巡查,動態觀察水質情況。”
此外,還加強“河湖長制”資訊化管理,推進“網際網路+巡河、湖庫”的智慧平臺建設,開發巡河湖APP,對河湖長巡河湖軌跡進行及時追蹤、對河湖異常情況進行及時報告、對水質相對變化進行及時分析。
相關報道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劉子祎 張雲松 | 責編:陳伊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