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四月,上海市有關部門通報了20例因防疫引發的免職、黨紀政務立案或監察調查。大多數被問責的幹部均為街道一級的幹部。
細細審視這些通報,可以咀嚼出一點滋味兒。
《守護》作者:上海理工大學學生 孫苗 指導老師:葛越
從“朋友圈315晚會”看防疫保供
3月,上海某電視臺一場抗疫晚會節目單在上海網民激起千層浪。本來,用文藝的形式來促進防疫抗疫工作倒也無可厚非。但市民認為,在物資不足、管理欠缺等一系列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想要通過晚會的形式來鼓舞士氣實在難堵悠悠之口。其實,在前年的全國性抗疫尚未有成果時,“有司”就想辦類似晚會卻因為國民吐槽而流産。殷鑒不遠,何又重蹈覆轍?仔細思考,頗有些道理。
沒想到,晚會暫停鍵摁下不久,朋友圈裏卻引發了一場民間的“朋友圈315晚會”,各種醬鴨、豬肉、食用油、大米、白砂糖等保供物資的品質問題、生産日期造假、三無産品、生産廠商為失信人等一系列問題被曝光。上海居民也像偵探一樣把證據曬在了朋友圈。
這場“晚會”效果不錯,某區的兩位幹部就是因發放不合格豬肉産品被立案調查。
還有,那張網路上流傳的各類蔬菜為GUCCI、LV的圖片,那些得不到保供物資的音頻,那些發現“隔壁‘老王’街道”有肉,自己小區每戶只有一包面的投訴,都凸顯出滬上的供應保障管理不盡人意抑或無序。
人以食為天,當吃都成了問題,為民服務意識在這個時刻,應該比平常更加鮮明地顯現。
埋怨歸埋怨,滬上反應還是很及時的。食物供應渠道説不上根本改變,但起碼能夠“聞過則改”。我們可以這樣分析,雖然滬上疫情是武漢的兩年多後,按理不應該出現這種“服務缺位”的事情,但仔細揣摩:一根緊張的弦,繃緊了兩年多,力度肯定不如起初,況且滬上疫情的“拐點”帶有急促性,開始的手忙腳亂也是難免的。
因此,在小道消息混淆大眾視聽時,如果有權威機構出來指正或對或錯,把“錯的我道歉,謠言我澄清,工作我做好”的態度公開亮明,效果也許更好些。
從“遼寧辟謠了上海的辟謠”看公信力
某區3名幹部在負責發放兄弟省捐贈的蔬菜禮包過程中,對部分蔬菜禮包未及時發放導致腐爛毀損負有責任被問責。
有網友爆料某鎮把很多遼寧援滬的蔬菜物資直接扔進了垃圾桶,而該鎮回應稱是由於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導致部分蔬菜已腐爛不能食用。遼沈晚報公佈運輸視頻“2台警車,40台保溫大貨車,運作34小時抵達上海”。這下,那鎮的尷尬滿屏皆是。
一個在非常時刻公共輿情出現的時候,當事者要有敏銳的分析研判:是大是小?後果評估如何?相關平臺應該是一個有事實有依據並且讓網友在網路世界如燈塔一樣具有指示標桿作用的地方,不可有絲毫的猶豫甚至充斥著不確定甚而假像,否則公信力就大打折扣了——這也算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吧。
從基層幹部被處理看基層治理
通報中,基層工作人員侵吞政府防疫保障物資,協助不法分子倒賣保供物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不服從組織安排,拒絕承擔工作任務,未按組織要求及時到崗,擅自離開駐守的隔離酒店等不作為行為,甚至還有殯儀館工作人員以疫情防控為由,違規拒不提供相關殯儀服務。
這些亂象,除有人性缺陷的因素外,我們寧願相信此為極個別的“偶發現象”。正如有市民説的“我們歡迎和希望政府問責監督”。可見,對亂象,人民與政府的出發點是一脈相承的,目的也都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疫情開始這2年多來,我們看到了許多省市、很多通報都是因管控不力導致疫情蔓延而問責的案例,在新聞媒體中被感動的都是那些喊著“我來,我上”在一線抗疫的逆行者。但在滬上,竟然有“我不幹,我不來,我要辭職”的人;還有這次某省支援上海方艙建設的工人有好多個回來後被檢出感染了,是那裏保護措施不到位?還是人家工人自己的防護培訓不到位?
先不説這些人的意識淡薄和“膽大包天”以及對外來支援者缺乏關愛,更要厘清的是,這在提醒我們,工作或許仍然有缺陷,有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均不滿意的地方,何不抓住這節點,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讓所有公職人員進行一番思想的“洗禮”?
治理水準和能力向來一流的上海,是全國的典範。人民資訊2021年4月數據,這個有2500萬人口的大城市,配備了5.3萬名社區工作者。平均下來一個居委會只有2個人,而其他城市一般都有5-7人。另外資料披露,滬上4月29日還只有534個核酸檢測點,現在應該增加了很多吧。
這個曾經以一個奶茶店為封控區被人人稱讚的“精準防疫”城市,趔趄在了這一次疫情爆發的一片唏噓聲中。種種質疑不一而足,甚至不乏幸災樂禍者。但不管怎樣,目前首先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儘快振作起來,剷除一切“腸梗阻”,切實把人民生命健康置於首位,同時加大問責力度廣度,早日實現動態清零。
相關評論: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路易 譚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路易 譚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