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單霽翔談南運河德州段保護與利用:讓大運河保起來美起來活起來

發佈時間: 2022-10-11 10:13:59 | 來源: 齊魯晚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德州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曾是歷史上主要的漕運通道。10月10日,由中國文物學會和浙江衛視聯合發起製作的大型文化遺産綜合節目《萬里走單騎——遺産裏的中國》第三季欄目組走進德州,在節目錄製過程中,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對南運河德州段的保護與利用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有著千年曆史的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建造的偉大工程,具有防洪排澇、輸水供水、內河航運、生態景觀等功能。歷史悠久,工程浩大,是活態遺産。大運河德州段在中國大運河中極具特色,既有京杭大運河又有隋唐大運河,沿線河道在較少人工干預的前提下,能夠完美實現控制河水流速,保證行船、泄洪等功能的實現,充分體現了古代的工程智慧和科學智慧。

“大運河是綜合文化遺産領域十分特殊的一個項目,它的保護同一般意義上的文物保護有很大的不同,對於這種線性文化遺産的保護規劃編制更加重要。”單霽翔説,保護規劃的制定就是要保護這些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真實地再現歷史,堅持“保起來、美起來、‘活’起來”,走一條健康的保護之路,使大運河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願意接近大運河,在參與大運河的保護和建設的同時享受大運河。

在文化上,汩汩流過的大運河,猶如一條彩帶,連結著南北文化藝術,促進了德州的詩文、音樂和舞蹈等方面的發展。大運河文脈的傳承,對當今德州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大運河保護是綜合的文化遺産保護的巨系統,保護的目標是傳承。簡單來説,是將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代代傳承保護好並融入我們的生活,在生活中不斷完善,使它有尊嚴地走向未來,讓我們子孫後代能夠享受。”單霽翔説,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要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保護;二是要保護那些動態的、活態的東西;三是保護的內容不僅僅停留在古代,而且要包括近代、現代、當代的內容;四是要點線面相結合的保護,包括大運河商品貿易、人口交流、文化交流的廊道;五是不僅要保護好宮殿建築、寺廟建築等文物,還要保護好大運河沿線的工業遺産,還有那些寄託鄉愁的老字號;六是不僅要保護物質要素,還要保護非物質要素。德州應該深入研究德州大運河的價值,並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效利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2022年4月28日10時,位於德州市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隨著節制閘緩緩升起,汩汩流水奔流而至,京杭大運河一個世紀以來首次全線通水。

“從古至今,運河早已與德州沿岸百姓的生活融為一體,世世代代的運河兩岸的老百姓對運河最有感情。”單霽翔説,如果讓運河越來越美好,成為人們嚮往的地方,大家都能夠從喧囂的大城市到運河邊上來開展各種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那麼,運河周邊的民眾就會更有自豪感,同時也會為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傳承的目標是讓大運河“保起來、美起來、‘活’起來”。


推薦閱讀
運河新畫卷:波浪寬 香兩岸 今年78歲的許志祥是望亭中心小學的退休教師,在他的印象裏,大運河望亭段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和歷史。退休後,許志祥花了大量的精力整理相關素材,並撰寫了7000余字的《相城區大運河望亭段基礎研究報告》。沿河南下,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以亭為名,因河而起”。
單霽翔談南運河德州段保護與利用:讓大運河保起來美起來活起來 “大運河保護是綜合的文化遺産保護的巨系統,保護的目標是傳承。”單霽翔説,保護規劃的制定就是要保護這些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真實地再現歷史,堅持“保起來、美起來、‘活’起來”,走一條健康的保護之路,使大運河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願意接近大運河,在參與大運河的保護和建設的同時享受大運河。10月10日,由中國文物學會和浙江衛視聯合發起製作的大型文化遺産綜合節目《萬里走單騎——遺産裏的中國》第三季欄目組走進德州,在節目錄製過程中,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對南運河德州段的保護與利用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運河聯動京津冀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河北省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謀劃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生態治理、蓄水通航、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領域持續發力,積極打造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推動千年運河重煥生機。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會共同研究討論了《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草案建議稿)》,內容涵蓋大運河遺産保護協同、生態保護協同、文旅融合協同等,以區域協同立法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今年年初,河北省許多從事大運河文化研究的專家們紛紛呼籲,加快南運河河道整治和生態補水,有序推進適宜河段旅遊通航,而就在9月1日,這一期盼已在滄州城區實現。
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鋪展新畫卷 今年,滄州市重點推進總投資225億元的18個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年內完成投資109.6億元。乘著國家對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的東風,滄州市在去年完成引水1.8億立方米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完成引調水3億立方米,實現大運河滄州段全線通水。聚焦文物修繕、考古勘探、生態修復、創新發展等方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彰顯其歷史脈絡和時代價值。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