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鋪展新畫卷

發佈時間: 2022-10-08 16:39:51 | 來源: 河北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遊船行駛在大運河滄州段。滄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運河奔騰,千年不息。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其中,216公里流經滄州,這也讓滄州成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

金秋十月,行走在大運河滄州段兩岸,古韻新風與悠悠碧水遙相呼應,美不勝收。

近年來,滄州市堅持走保護優先之路,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聚焦文物修繕、考古勘探、生態修復、創新發展等方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彰顯其歷史脈絡和時代價值。

遺址保護,擦亮運河沿線歷史文化瑰寶

10月4日,滄州東光連鎮大運河畔,不少遊客漫步運河堤頂路,感受謝家壩所蘊含的中國智慧。堤頂路東側,謝家壩水工智慧博物館吸引著眾人的目光,遊客們不時感慨:“幾百年前古人就能築起如此堅固的大壩,堪稱‘水利奇跡’!”

擁有1500餘年建州史的滄州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城市。作為滄州的母親河,大運河在這裡流經8個縣市區,沿途遺跡分佈眾多,河道保存完好,沿線共有物質文化遺産176處,眾多與謝家壩一樣的古老河道、建築等歷史文化瑰寶被擦亮,講述著動人的運河故事。

近年來,滄州市加強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制定了《滄州段大運河文物保護工作方案》《大運河滄州段文化遺産名錄》等多個專項保護規劃設計方案,對大運河沿線176處物質文化遺産逐一登記造冊、逐項保護修復。實施標注運河工程,對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産進行標注。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一批珍貴文物也展現在世人面前。2021年1月,大運河泊頭市區段清淤時,一艘長約15米、寬約3米的明代貨船重見天日。同年12月,在滄州南川樓建設工地文物巡查中發現一艘宋金時期沉船。據統計,2021年,文物工作者對泊頭沉船、滄州南川樓沉船搶救性清理,挖掘清理各類文物及標本200余件,為研究大運河航運及鹽運管理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滄州市還對泊頭清真寺、吳橋瀾陽書院、青縣給水所等重點文保單位進行保護性修繕。此外,還相繼建設了東光謝家壩水工智慧展示館、捷地分洪設施水工遺産核心展示園等,滄州運河沿線越來越多古老文化瑰寶被擦亮。

生態修復,大運河滄州段全線通水煥新顏

大運河,不只蘊藏曆史遺跡,也承載著現代希冀。

10月6日,晨風吹拂,滄州市百獅園因晨練健身者的到來而熱鬧起來。臨水木棧道上,市民悠閒散步;碼頭景觀旁,武術愛好者習練拳腳……隨著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帶系列建設項目推進,百獅園成了市民休閒“打卡地”。

百獅園位於大運河滄州段著名的“幾”字形河道處,原是兩個城中村。近年來,滄州市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修復項目,通過河道清淤、徵遷安置、垃圾清理等措施,將這裡打造成面積470余畝的生態公園。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水是命脈。乘著國家對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的東風,滄州市在去年完成引水1.8億立方米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完成引調水3億立方米,實現大運河滄州段全線通水。水,將大運河滄州段沿線的風景串珠成鏈、連點成片。

10月6日,陸續有遊客在滄州百獅園碼頭登上“南川號”遊船,泛舟運河,飽覽兩岸風光,王希魯閘所、清風樓、朗吟樓、南川樓等景致盡收眼底。自9月1日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旅遊通航以來,乘坐遊船欣賞兩岸運河風光的遊客絡繹不絕。

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彎,沿途遺跡多,代表了我國北方大運河遺産的原真性,是旅遊通航的最佳航段。為保障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順利通航,滄州市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實施綠化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新建12座旅遊碼頭和6座步行景觀橋,對8座現有市政橋梁進行美化優化。

創新發展,讓古老運河講述新時代故事

運河滔滔,惠風和暢。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的指引下,大運河滄州段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持續推進,悠悠運河再次潤澤兩岸百姓。

“著眼打造城市精彩中軸線,滄州市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城市更新工作有機結合,通過打通運河綠廊、促進城河互動、建設城市客廳,努力將滄州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運河文化名城。”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主任張強介紹。今年,滄州市重點推進總投資225億元的18個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年內完成投資109.6億元。中心城區同步推進園博園、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滄州大化工業遺産提升改造等項目。推進吳橋雜技大世界等沿線15個重點旅遊景區的改造提升。優化沿線産業結構,重點打造運河沿線1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等。

水脈與文脈交融,文化與經濟共生。如今,大運河滄州段正將新時代的運河故事講得更加精彩動聽。


推薦閱讀
運河聯動京津冀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河北省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謀劃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生態治理、蓄水通航、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領域持續發力,積極打造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推動千年運河重煥生機。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會共同研究討論了《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草案建議稿)》,內容涵蓋大運河遺産保護協同、生態保護協同、文旅融合協同等,以區域協同立法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今年年初,河北省許多從事大運河文化研究的專家們紛紛呼籲,加快南運河河道整治和生態補水,有序推進適宜河段旅遊通航,而就在9月1日,這一期盼已在滄州城區實現。
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鋪展新畫卷 今年,滄州市重點推進總投資225億元的18個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年內完成投資109.6億元。乘著國家對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的東風,滄州市在去年完成引水1.8億立方米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完成引調水3億立方米,實現大運河滄州段全線通水。聚焦文物修繕、考古勘探、生態修復、創新發展等方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彰顯其歷史脈絡和時代價值。
江河奔騰看中國丨古老運河 時代新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提升舉措在運河沿線全面實施。如今,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正加快打造,“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綻放出絢麗光彩。依託豐富的文化遺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加快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加速形成。
江河奔騰看中國丨流淌千年的大運河 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新華社記者江漢攝。新華社記者江漢攝從杭州西興老街流淌而過的浙東運河(2022年9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