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江河奔騰看中國丨流淌千年的大運河

發佈時間: 2022-10-08 16:38:46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市民在京杭大運河和北京中軸線交匯點的萬寧橋上眺望什剎海(2022年9月28日攝)。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陳鐘昊攝

市民在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京杭大運河上進行賽艇比賽(2022年9月18日攝)。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遊船駛過大運河京冀交界處楊洼閘(2022年6月24日攝)。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這是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三灣景區(2022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這是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三灣景區(2022年5月25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這是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2022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這是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2022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行駛在大運河上的貨船通過杭州拱宸橋(2022年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江漢攝

居住在大運河周邊的杭州市民乘坐“運河”號水上巴士出行(2022年9月29日攝)。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江漢攝

從杭州西興老街流淌而過的浙東運河(2022年9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江漢攝

從杭州西興老街流淌而過的浙東運河(2022年9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江漢攝

貨船行駛在大運河杭州段(2022年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大運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潤澤一方百姓。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旅遊航道實現互聯互通……運河沿途省市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籌謀劃,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新生機。新華社記者江漢攝


推薦閱讀
江河奔騰看中國丨古老運河 時代新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提升舉措在運河沿線全面實施。如今,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正加快打造,“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綻放出絢麗光彩。依託豐富的文化遺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加快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加速形成。
江河奔騰看中國丨流淌千年的大運河 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新華社記者江漢攝。新華社記者江漢攝從杭州西興老街流淌而過的浙東運河(2022年9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京杭大運河:古“運”新韻,景美人和 在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杭州市拱墅區,由舊工業遺存改建的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與相鄰的世界文化遺産點杭州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互為依託,共同承載著厚重的運河記憶。進入新時代以來,生態治理、文脈保護、産業升級……保護、傳承、利用開啟新篇章,古老的大運河煥發新活力,大河南北,景美人和。現在,各個運河城市又在運河兩岸形成了生態景觀帶、文旅資源帶,興起了文化創意、科技設計等新興産業。
擦亮文化名片 大運河重現“星”光燦爛 ——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建設紀實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工程兢兢業業耕耘在江浙這片熱土,懷揣“冶金建設國家隊”服務人民、鑄就精品的熱望,在千年運河歷史的洪流中描摹出濃墨重彩的新時代畫卷,為區域經濟發展及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續寫嶄新詩篇。由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承建的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地處湖州市南潯區,喚醒民族記憶,勾勒歷史年輪,款款講述運河鄰畔的瑰麗千年。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