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千年古運河 滿目是新景

發佈時間: 2022-09-28 16:58:42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通州區運河奧體公園2號碼頭,汽笛長鳴,“擁軍號”遊船緩緩起航,甲板上游客紛紛舉起手機。鏡頭裏,北運河碧波盪漾,東岸垂柳掩映著古香古色的涼亭,西岸現代感十足的商務樓宇鱗次櫛比。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在北京境內長約41.9公里。她位於“九河末梢”,承擔著北京城區90%的排水任務。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始,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迅速增長,北運河水質逐漸惡化,甚至一度處於劣Ⅴ類。

進入本世紀,北運河打響“還清戰”,尤其近10年,力度更大,變化更明顯——自2013年起,本市連續實施3個“三年治污行動”,開展“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2017年起,又對河道進行綠化景觀提升,讓北運河“流水不腐”,讓河道兩岸綠樹成蔭。

隨著河長制全面推行,北運河管理處與通州區水務局聯動,一方面持續加強黑臭水體及污水直排治理管理,一方面開展河道巡視,鞏固整治成果。

如今,北運河水質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水生植物已多達26種,魚、蝦以及貝類等水生動物60余種,還吸引了200多種鳥類,其中還有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品種。

本報記者白繼開攝


推薦閱讀
擦亮文化名片 大運河重現“星”光燦爛 ——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建設紀實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工程兢兢業業耕耘在江浙這片熱土,懷揣“冶金建設國家隊”服務人民、鑄就精品的熱望,在千年運河歷史的洪流中描摹出濃墨重彩的新時代畫卷,為區域經濟發展及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續寫嶄新詩篇。由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承建的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地處湖州市南潯區,喚醒民族記憶,勾勒歷史年輪,款款講述運河鄰畔的瑰麗千年。
城水相擁 運河新韻——運河區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探訪 運河區充分考慮大運河沿線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開發需求,深挖沿線産業特色,依託運河沿線風土人情,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堅持一村一策、因戶制宜,優化村莊建築風貌和基礎設施佈局,突出大運河文化屬性和綜合功能,打造大運河宜居城市。實現旅遊通航的13.7公里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沿線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堤頂路全線貫通,城市慢行步道系統不斷完善,城市精彩中軸線成為廣大市民休閒娛樂好去處。今年以來,運河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建理念,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為宗旨,結合上位規劃及城市更新,突出運河全線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堅持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佈局、合理利用,從人居環境、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升大運河沿線整體風貌,實現“運河連灣顯鄉韻、林田疊翠映古今”總體目標,全面建設大運河宜居城市,展現“河海獅城、文武滄州”的城市活力。
副中心舉辦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 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以“國潮”為主題,整場活動分為沉浸式夜間遊園和主題服裝秀兩個部分。(攝影:中新社記者賈天勇)中新網北京新聞9月25日電(記者陳杭)作為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系列文化活動的首場活動,“國潮—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24日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畔精彩上演,將國風之美與潮流時尚完美結合,生動呈現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時代特徵。為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我們運用沉浸式遊園與國潮服裝秀相結合的形式,將古韻與時尚,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展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古今同輝的城市特質和融古匯今的城市品格。
大運河沿線8省(市)50余項非遺項目亮相蘇州 精緻典雅的蘇繡、美輪美奐的“運河非遺數字長廊”、精彩紛呈的運河特色文旅産品……23日上午,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運河城市文旅精品展、運河非遺展、運河數字文旅産業展等在江蘇蘇州開展,其中,來自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51項非遺項目亮相運河非遺展。運河非遺展以“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為主題,通過近千件非遺作品展陳和多位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展示,彰顯大運河沿線“非遺+旅遊”“非遺+科技”等融合項目的多姿多彩。為生動展現大運河沿線非遺保護的成果,展覽還將非遺技藝與數字科技相融合,設置“數字非遺混合現實體驗區”與“運河非遺數字長廊”。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