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城市副中心續寫運河新傳奇

發佈時間: 2022-09-05 16:41:24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對新時代北京的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堅持規劃先行、品質第一。要把公共建築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科學佈局生産、生活、生態空間,使工作、居住、休閒、交通、教育、醫療等有機銜接、便利快捷。要把規劃執行好、落實好,把藍圖變為實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這座千年古都又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高度重視綠化、美化,增強吸引力。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産,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

■要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配置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功能,提高副中心的承載力和吸引力。

——習近平

城市副中心展開了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畫卷。 本報特約攝影 常鳴

千年流淌的大運河,見證了北京輝煌的建都史。如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正在運河畔發生,這就是城市副中心的橫空出世和快速生長。

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這座千年之城自此奏響建設序章。

6年多時間,2000多個日夜,成千上萬的建設者、創業者聚集在這片熱土,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貢獻著智慧、力量和辛勤的汗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從一紙規劃藍圖,變成一座充滿勃勃生機、承擔北京重要“一翼”功能的城市。

歷史的“聚光燈”正打在這座承載著特殊歷史使命、快速拔節生長的新城上。已經創造了奇跡和輝煌,並將創造更多奇跡和輝煌的城市副中心,正在續寫著運河新的傳奇篇章。

藍綠交織水城共融

城市副中心依京杭大運河而建。這座新城的故事,也要從這條河説起。

大運河的通州段也被稱為北運河。這些年北運河的變化有多大?9月3日上午,在大運河森林公園參加騎行活動的“老通州”李建伕這樣告訴記者:“一二十年前,運河就是條臭河,靠近了,能熏你一跟頭。現在不一樣了,水是清的,岸是綠的,就連從水面吹來的小涼風都帶著點兒草木清香,別提有多舒服了。”

作為城市副中心的歷史名片、文化名片,北運河這幾年經歷了綜合整治、旅遊通航等大事件:通過疏浚河道、根治污染源、凈化水質、補植喬灌木等措施,曾經的臭河逐漸還清,一度銷聲匿跡的魚、蝦、蟹、龜等水族動物集體回歸。春秋遷徙季,鷗鷺等水鳥成群聚集。沿著河岸,曾經人車混行、塵土飛揚的河堤路被改造為尺度宜人的騎行和步行綠道。在通州,像李建伕這樣的騎行愛好者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現在至少有1萬人。

還清的不僅僅是運河。近年來,通州下大力氣完成了53條段黑臭水體治理。在馬駒橋、臺湖等地,昔日濕地風光重現。

有水就有綠。過去5年間,城市副中心新增造林面積11.2萬畝,建成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等各類公園52個,形成8個萬畝森林組團,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4.45%。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生態圖景,已漸漸成為現實。

古今交融文旅復興

運河哺育了通州古城。深厚的歷史滋養,如今成為城市副中心最“招牌”的文旅資源。

“落實總書記‘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指示,城市副中心正在加緊建設5A級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提煉做強運河文化IP,講好千年運河經典故事,打造城市副中心文旅高品質發展示範樣板。”市委常委、通州區委書記趙磊説。

如今,燃燈塔矗立的北運河畔,“燃燈塔景區”已經完成修繕提升,將於年底前開放。燃燈塔是通州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國保文物,“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的詩句流傳至今。置身景區中,具有1400多年曆史的古塔就在眼前,與遠處運河商務區的現代化寫字樓相呼應,古今文化碰撞交融,令人倍感震撼。

不僅僅是“燃燈塔景區”,自五河交匯處至甘棠閘,運河兩岸的風貌正在更大尺度上發生變化。串聯沿線4座公園,連接水路與陸路,集文化休閒、度假、體驗、購物等於一體的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建設正加緊收尾,將於年底前向遊客開放。

距離大運河不遠,還有一顆文旅新星熠熠奪目。那就是北京環球主題公園。自2021年9月開園,環球主題公園接待遊客已突破210萬人次,成為北京乃至全國耀眼的文旅新地標。

以環球度假區為圓心,“文旅+”發展圈呈燎原之勢在城市副中心的版圖上鋪陳開來,三大特色小鎮多點開花,頭部文化企業相繼入駐,民宿産業蓬勃興起……在環球主題公園帶動下,今年上半年城市副中心文體娛樂業收入同比增長328%,成為亮眼的新增長點。

黃金水道遍栽“梧桐”

大運河不僅僅是生態河、文化河,還是條財富河、黃金水道。

站在世界僑商中心城市副中心會客廳的落地窗前,五河交匯的波瀾壯闊盡收眼底,無數高樓如春筍般拔地而起。作為承載中心城區商務功能疏解的重要載體,運河商務區在運河兩岸栽下梧桐樹,吸引鳳凰來。一批批重大産業相繼落地,一家家總部企業先後入駐,為地區發展注入了活力與生機。

截至目前,運河商務區已匯聚註冊企業17725家,註冊資本金4254億元。按照規劃目標,到“十四五”末,運河商務區核心啟動區將完成建設,預計集聚財富管理機構超過150家,綠色金融機構超過5家,金融科技企業超過110家。“我們已經堅定信心,把運河商務區打造成中國的‘金絲雀碼頭’。”運河商務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林正航説。

同樣位於大運河畔,屬於自貿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的張家灣設計小鎮,目前也已形成産業集聚效應。設計領域龍頭北京建院、新加坡CPG集團、全球知名外資建築設計企業楷亞銳衡,“元宇宙”頭部企業山魈映畫、藍色宇宙等紛紛入駐。

運河通航牽手京冀

京杭大運河,串起了京津冀三地。這條河,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縮影。

今年6月24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河北段聯合舉行京冀遊船通航儀式,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未來還將實現京津冀三地遊船互聯互通。

隨著大運河京冀段實現通航,運河這條天然紐帶將兩地連接得更為緊密,城市副中心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以交通一體化建設為例,目前通州區與北三縣對接道路已達10條,軌道交通平谷線加快建設,北三縣將首次接入首都地鐵網。距離運河河岸直線距離僅1公里的工地上塔吊林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也正火熱建設。作為“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點,這一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成後將成為首都新門戶,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速。

産業一體化也緊鑼密鼓推進。2021年,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政務服務建立“區域通辦”機制。首批以服務“通勤人員”和項目疏解承接為重點,推出453項高頻便民事項和7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施“區域通辦”。更具歷史意義的是,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編制,首次實現與河北廊坊北三縣等地的規劃對接,從源頭上避免了各自為政、互不咬合的狀況,促使雙方共同繪製京津冀協同發展宏偉藍圖。

運河畔的新變化每天都在發生,運河畔的新故事寫之不盡。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前進方向,城市副中心廣大建設者、創業者踔厲奮發,正向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的目標闊步邁進。

(原標題:城市副中心續寫運河新傳奇)


推薦閱讀
升級版大運河文旅景區近期亮相 古運河再現船槳聲、水城共融建起生態天然大氧吧、古今碰撞打造時尚運河……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正在進行北京東部首個5A級旅遊景區創建,改造一新的景區將於近期亮相,將以嶄新的姿態傳承千年運河文化,展現藍綠交織、古今交融的城市發展新格局。水城共融建起生態天然大氧吧古今碰撞打造時尚運河到大運河森林公園“吸氧”,來城市副中心休閒旅遊……通州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州的一個典型的城市特徵是藍綠交織、水城共融。據悉,目前,北京通州大運河智慧景區創建工作正加速推進,未來將通過多種數字技術手段,打造漕糧進京、運河風韻、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場景,讓遊客沉浸式體驗大運河的古與今。
合肥市江淮運河將建百里綠廊 按照招標公告,該規劃將成為合肥市江淮運河兩岸生態環境提升、公共景觀空間建設和運河文旅發展,促進構建“一湖一嶺一帶”市域生態安全格局,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運河畫廊名片的指導性文件。——結合相關上位規劃、水利建設情況和本底要素條件,對運河兩岸現狀情況進行梳理,識別運河沿線特色資源和重要空間節點,營造兩岸獨特景觀風貌、彰顯城市獨特魅力,實現以百里綠廊建設為引爆點,激活兩岸空間發展。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公共濱水景觀空間,謀劃特色文旅項目,強化夜遊經濟,打造可遊可賞、可觀可玩、可學可品的百里綠廊。
長卷描繪大運河源頭盛景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本次服貿會,昌平區重點展示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建設成果。步入服貿會昌平文旅專題展區,一幅描繪元代大運河北京段盛景的畫作吸引了觀眾目光。此次服貿會上,昌平文旅集團還以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都龍王廟、九龍池等文物保護單位為元素設計開發了系列文創産品,供市民選擇。
揚州召開“運河十二景”建設工作推進會 近日,我市召開“運河十二景”建設工作推進會,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旅遊廊道為重點,全面推進揚州“運河十二景”建設提升工作,爭創“讓古運河重生”和“致富河、幸福河”建設的“揚州樣板”。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和建設提升是今年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張長金指出,推進“運河十二景”建設提升,要把握好歷史、現代和未來視角,錨定“運河十二景”建設方向。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