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運河古道 文脈傳揚 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臨清站活動成功舉辦

發佈時間: 2022-07-27 16:55:41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臨清,這座京杭大運河岸邊繁榮了五百年的城市,隨著大運河復航成功,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2022年7月22日,由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發起和主辦的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城市接力活動正式抵達臨清。

本站活動由中國外文局、新星出版社、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由中共臨清市委、臨清市人民政府、中共臨清市委宣傳部承辦。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新星出版社社長馬汝軍,山東省散文學會名譽會長、原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樹理,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孫書文,黨委書記肖光軍一行和來自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首屆作家研究生班的作家,以及聊城市、臨清市的領導及作家出席了活動。

圖片

“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臨清閱讀接力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湯一原,北京市通州區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張煒發表致辭。

圖片

北京市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湯一原發表視頻致辭

圖片

北京市通州區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華發表視頻致辭

聊城市副市長、中共臨清市委書記劉培國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歡迎;中共聊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趙昌軍向來賓詳細講述了臨清市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之後,在場嘉賓一起誦讀了經典運河篇章,劉北、劉英順、郭永亮三人被聘為“大運河閱讀推廣人”,臨清市新華書店獲評“大運河閱讀基地”。

圖片

山東本地作家王樹理所著《臨清傳》

在“運河文學主題創作和對外傳播會”環節,作家王樹理分享了自己創作《臨清傳》的心路歷程。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陸彩榮、新興出版社社長馬汝軍出席。之後,來自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首屆作家研究生班的作家和臨清本地作家對兒童文學名家劉北的作品《問津渡》進行了研討。劉北多年來深耕兒童文學領域創作,這次將大運河文化主題和兒童文學創作結合,贏得了大家的高度評價。

圖片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陸彩榮發表講話

在“大運河閱讀行走”環節,嘉賓們一同來到京杭大運河元運河段,考察了宛園詩詞文化、康莊國學小鎮文化建設,暢遊臨清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景觀,並向唐園鎮家庭圖書館捐贈了圖書。

圖片

大運河閱讀行走現場

聊城市副市長、中共臨清市委書記劉培國表示,臨清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在大運河閱讀推廣人的支援和幫助下,繼續培育本地大運河閱讀推廣志願者隊伍,打造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的群眾基礎,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全民閱讀活動的積極性。(程源)(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推薦閱讀
杭州運河邊今年再添新地標 小河公園8月底基本完工 人行橋俯瞰效果圖人行橋總平面圖目前,該人行橋方案正在向社會公示中。一長一短弧線“背靠背”造型人行橋方案正在公示目前正在公示的小河公園跨運河人行橋,未來或許也將成為運河上的一道獨特風景。人行橋效果圖人行橋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弧線造型。
文旅融合的“運河模式” 緊鄰運河的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囊括了田園綜合體、智慧農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馬産業及大運河古建築文化園等內容,自建成運營以來,已成為我市現代生態農業示範、青少年科普研學、大運河文化傳承及高端馬術運動傳播、生態旅遊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更是運河沿線文旅融合的典範。按照滄州市統一規劃,運河區堅持以大運河文化旅遊精品帶建設為統領,按照5A級旅遊景區標準,打造區域文化保護帶和生態景觀帶,發展全域旅遊和特色産業。運河文旅將融合文化內容,打造運河一日遊旅遊線路,遊客欣賞運河兩岸美景的同時,更能感受滄州文化。
水陸兩線暢遊副中心 大運河5A級景區2022年基本建成 “景區建成後,將輻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張家灣古鎮等運河沿線文旅資源。作為城市副中心的地標建築,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的燃燈佛舍利塔傲然矗立在京杭大運河北端。此外,5A級景區還將植入國際先進的智慧科技理念,打造漕糧進京、運河風韻、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場景,讓遊客沉浸式體驗大運河的古今融合。
讓大運河文化綻放新時代之光 時間無言、轉瞬千年,大運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既是時間上的流淌,也是空間上的綿延。帆檣林立、商賈雲集,繁榮的漕運承載著人們濃濃的鄉愁,更延續著流淌千年的歷史文脈。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