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被稱為“大運河載來的城市”,與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遺址公園不勝枚舉。運河沿途滋養了眾多傳統特色文化,也培育涵養了沿線諸多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近期,我市的非遺傳承人以“運河非遺築夢展別樣情懷追夢人”為題展開創作,用精湛的技藝展現了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和巧奪天工的非遺之美。
人與船“因河而興”
運河與船相依共存,造船與漕運都和運河文化息息相關。杜氏傳統手工木藝傳承人杜鐵林製作的運河漕船、捕魚船、運河小遊船等作品,通過精湛的手工技藝和細緻入微的真實還原向人們展現了千年前的“運河盛景”。
近年來,大運河這一“流動的文化遺産”迎來復蘇,一批以大運河為主題的文化公園相繼建成,必將帶動運河沿線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杜鐵林告訴記者:“為了讓運河故事代代相傳,我作為非遺傳承人製作了多件運河文化主題的作品,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運河和運河文化。我從小在運河邊長大,非常喜愛運河文化。我的作品主要是運河船、古代漕運船、運河漁船、打魚船。有河就有船,有船就有人,運河文化和人文文化息息相關。我以作品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人們對運河文化的自信,展示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母親河”流淌運河記憶
中國大運河地跨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1794公里,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於許多天津人來説,有關大運河的記憶與“母親河”海河密不可分。在圍繞“運河”展開創作的過程中,津派王氏內畫傳承人王新年和李蘭芝剪紙第三代傳承人曹彩霞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橋”。
“對於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要不斷創新,在今天煥發出新的活力。”王新年説,“説到運河文化,我就想到了三岔河口和解放橋。三岔河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解放橋則是天津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橋。船隻通過,解放橋可以打開,等船通過後,橋再合攏讓車通過。我把這兩個地標畫進手掌大小的鼻煙壺裏,製作難度很大,壺口只有豆粒大,壺的內部磨砂,筆伸進壺口內看不清楚筆,而且在內部需要反筆作畫。”
近年來,海河兩岸景觀的不斷提升,大大激發了曹彩霞的創作靈感。她和老師李蘭芝一起對海河沿岸的28座橋梁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最終以《天津海河橋梁》為主題,用3年時間創作完成了一套剪紙作品。這套剪紙作品共28幅,總長16米,經過實地拍照、寫生、設計、剪刻等環節,從海河最北部耳閘橋到天津海河出海口塘沽的海河大橋為素材,將海河上的橋付諸“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