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運河,迤邐穿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京杭大運河自開鑿以來,由南至北,連接了眾多城市,承載了大量的漕運,影響著其流域範圍內的眾多城市,塑造了大批的地理景觀和人文風情。守護運河文化,保護好運河生態環境,探究運河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地理景觀,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保護運河文化,傳承千年文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傳承大運河文化、弘揚大運河精神。運河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我們要維護好、發展好,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啟迪,讓其能夠在新時代繼續大放光芒。要在水體治理、河道疏浚、調水、防洪、堤壩整修等工作的開展上,注重對運河原生面貌的維護,守護運河的現實空間是守護文化場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資本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深挖運河文化,暢遊運河地景。考察運河對沿線城市發展的影響,就需要考察沿河城市因運河而興的運河文化,碼頭、建築、人文風俗等。運河眾多的碼頭一度成為沿河勞力養家糊口的場域,辛勤的勞動者通過浩浩湯湯的運河水,將貨物運來又運走,連接著溫飽和希望。江蘇宿遷東關口老碼頭附近至今還有扛大包卸貨的雕塑;徐州沛縣湖西農場韓樓村以運河文化、湖團文化、紅色文化,結合現代生態稻蝦綜合種養,形成富有特色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吸引了遠近遊人的光顧,運河文化與城市發展軌跡緊緊相連。
傳承運河文化,注重發展導向。文化的發展具有延續性,保護文化不是平地起高樓,要以地方特色和個性發展為導向,在原有的基礎上注重保護性發展。江蘇宿遷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保留了清代大運河漕運形式,充分利用地處馬陵河末端水域寬廣的地理條件,再現了宿遷及東關口悠久的歷史、文化。保護文化,就要保持文化的獨立性,不能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丟掉特性。這種獨特的印記、這些古老的文化痕跡告訴我們,勤勞的中國人如何披荊斬棘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