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讓千年運河繪就新時代“夢華錄”

發佈時間: 2022-07-14 16:31:14 | 來源: 華聲線上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7月11日,為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智庫發展研究中心、重慶智庫研究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研究院等機構聯袂發佈了2022年上半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件大事。

“河冰初解水如天,萬里南來第一船”“寄語飛南歸北雁,大河頭尾是家川”……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諸多關於京杭大運河的印記;或在説書人的口裏領略過“槳聲燈影”,或在唐詩宋詞中聆聽過“千年風聲”——大運河綿延3200多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

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挖掘運河文化的內涵,讓千年運河譜就壯美的文化樂章,是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和擔當。在2022年上半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件大事中,無論是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還是系列宣傳片“運河風味千萬家”在雪梨推出……大運河的文化價值不斷彰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理念正在強化落實,大運河正在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亮麗名片。

大運河承載的不僅是運河兒女的悠悠鄉愁,更重要的是那綿延千百年的歷史文脈。

要讓千年運河繪就旖旎的“夢華錄”,還需要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按照《綱要》的要求,提煉出特色文化符號,將文化資源保護與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結合,打造出一個個“嘆為觀止”的文化景觀地標。同時,各地相關部門還要加大對運河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用文藝手段去展現運河各個歷史階段的人文風貌,讓運河文化得到廣泛認可。

大運河文化,融匯了京津、燕趙等地區性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因此,沿河的省市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做到資源共用的最大化,謀劃文旅融合新業態,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徑,真正實現“串珠成鏈”“由線及面”,讓運河“流淌”出新時代的榮光。


推薦閱讀
天津將打造南運河文化公園 建設方案徵求意見 共分為六個主景觀功能區,分別為——主入口景觀標識區運河文化體驗區傳統園林觀賞區健身運動休閒區兒童活動遊玩區停車管理區項目分區圖項目建設內容南開區南運河文化公園工程涉及總面積約16910平方米,本項目延續南運河已提升改造區域的風格,結合我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要求,以中式古典風格為主,栽植季相豐富的喬灌木,並結合周邊居民需求,建設健身場地、停車場地等。日前,南開區城市管理委員會發佈關於《南開區南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根據《方案》,南運河文化公園工程涉及總面積約16910平方米,共分為主入口景觀標識區、運河文化體驗區、傳統園林觀賞區、健身運動休閒區、兒童活動遊玩區、停車管理區等六個主景觀功能區。電子郵箱:nkqcgw_lhgl@tj.gov.cn聯繫人:牟浩東聯繫電話:022-27458245六個主景觀功能區南開區南運河文化公園建設項目計劃延續南運河已提升改造區域的風格,結合我市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要求,對該地塊進行綠化建設,打造南開區南運河文化公園。
運河城市徐州這樣煥發生機 論壇以“運河城市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為世界運河城市繁榮發展和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動力。去年,窯灣核心展示園建設項目、戶部山狀元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項目、花廳遺址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設施3個項目,成功入選江蘇省“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入庫項目,為徐州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又增動力。2021年,市文廣旅局下發《關於加強大運河(徐州段)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通知》,嚴格審批大運河保護範圍和建設規劃地帶內的工程建設項目,組織專家對荊山橋保護修繕方案進行論證,對工程實施依法監管。
讓千年運河繪就新時代“夢華錄” 在2022年上半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件大事中,無論是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還是系列宣傳片“運河風味千萬家”在雪梨推出……大運河的文化價值不斷彰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理念正在強化落實,大運河正在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亮麗名片。7月11日,為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智庫發展研究中心、重慶智庫研究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研究院等機構聯袂發佈了2022年上半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件大事。要讓千年運河繪就旖旎的“夢華錄”,還需要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按照《綱要》的要求,提煉出特色文化符號,將文化資源保護與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結合,打造出一個個“嘆為觀止”的文化景觀地標。
北運河升起“最大”滿月 昨晚,一輪滿月出現在城市副中心北運河上空,與城市副中心大劇院、玉帶河大橋交相輝映。這也是今年最接近地球的一次滿月。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